来源:极目新闻、经视直播等媒体报道
家人们谁懂啊!一瓶快过期的饮料竟成了“理财产品”?最近,红色尖叫在二手平台疯狂涨价,原价5块的饮料被炒到88元,甚至有人喊出128元“最后一瓶”的天价。这波操作让网友直呼:“比茅台还疯狂,农夫山泉看了都得连夜开股东大会!”
一、“史上最难喝饮料”逆袭:越骂越火的魔幻现实
你敢信?这款被吐槽为“酸烟灰水”“腐烂草根味”的饮料,竟是无数90后的童年阴影。2004年刚上市时,红色尖叫因独特的人参复合口味“一炮而臭”,甚至常年霸榜“中国最难喝饮料TOP3”。但就是这样一款“暗黑系”饮品,在2024年农夫山泉20周年复刻时,1万箱(15瓶/箱)3天售罄,直接登上功能饮料新品榜TOP1。
更魔幻的是,二手平台上的价格像坐了火箭:单瓶标价从48元到128元不等,整箱15瓶卖到1000元,溢价超9倍。有卖家直言:“这不是饮料,是情怀收藏品!”甚至有人把“只剩30天保质期”写进标题,玩起“过期倒计时”营销——喝的不是饮料,是“绝版”的仪式感。
二、停产、炒作、智商税:这场狂欢的三重推手
1. 官方停产+饥饿营销:
农夫山泉客服证实,红色尖叫含人参成分,目前已停产。但2024年的复刻版仅限量发售,直接点燃了“绝版焦虑”。有铁路内部人员透露,高铁座椅套拆卸复杂,一趟车跑完要立即折返,根本没时间全车更换。这就导致一个尴尬现实:理论上的180天周期,实际可能更久。尤其夏季,乘客出汗多、衣物轻薄,皮肤直接接触座椅时,这种卫生隐患被无限放大。
2. 社交货币催生的畸形消费:
打开抖音#红色尖叫挑战#话题,2.3亿次播放量里全是“痛苦面具”——有人捏着鼻子喝到五官扭曲,有人边吐边说“为青春买单”。更绝的是,喝完的空瓶成了“网红道具”,甚至衍生出“瓶身改造”教程:剪开当调料瓶、DIY成油壶,主打一个“物尽其用”。
3. 投机者的精准收割:
某商家坦言:“进货价15元一瓶,转手卖68元,利润比卖茅台还高。”更有甚者伪造“2015年老配方收藏证书”,把临期饮料包装成“历史文物”。有食品专家直言:“红色尖叫本质是普通饮料,所谓‘收藏价值’毫无依据。”
三、当情怀变成生意:这届年轻人的“消费困境”
支持者觉得,几块钱买个回忆,值!反对者却指出:“1元包邮的座套可能用回收材料,甲醛超标风险高;全国高铁日均客流量超千万,若10%乘客使用,每天就产生百万级垃圾;更讽刺的是,铁路部门花大力气推广‘无纸化乘车’,如今却因一次性座套的热销,陷入环保与便利的两难。”
这种矛盾在红色尖叫事件中同样存在:
- 健康隐患: 1元包邮的座套可能用回收材料,甲醛超标风险高;同理,1元的红色尖叫可能用回收材料,甲醛超标风险高。
- 环保压力: 全国高铁日均客流量超千万,若10%乘客使用,每天就产生百万级垃圾;同理,全国红色尖叫日均销量超千万,若10%乘客购买,每天就产生百万级垃圾。
- 使用不规范: 有人套完直接扔座位上,下一位乘客反而要面对更脏的环境;同理,有人喝完直接扔座位上,下一位乘客反而要面对更脏的环境。
更魔幻的是,农夫山泉一边停产红色尖叫,一边推出“绿瓶纯净水”,被质疑“自己卷自己”。有业内人士指出:“天然水确实含有一定程度的矿物质,比如镁、钙等,但其具体含量、类型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实际影响,往往被夸大。”
四、理性看待:情怀可以有,但别被“智商税”绑架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是公共卫生责任与个人选择的边界。一方面,铁路部门应优化清洁流程:比如增加消毒频率、公开清洁记录、在座位旁贴“已消毒”标签。另一方面,乘客也该反思:光脚踩座椅、食物残渣乱丢的行为,是否比座套本身更脏?
对于红色尖叫,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
- 理性消费: 选购座套时,优先选有质检报告的产品,避免低价劣质品;同理,选购红色尖叫时,优先选有质检报告的产品,避免低价劣质品。
- 环保替代方案: 自带可重复使用的布质坐垫,既环保又卫生;同理,自带可重复使用的水杯,既环保又卫生。
- 文明出行: 使用后请随身带走,别给下一位乘客添麻烦;同理,喝完后请随身带走,别给下一位乘客添麻烦。
结语:你会为“情怀”买单吗?
说到底,这不是“讲究”与“矫情”的对立,而是不同生活习惯的碰撞。有人愿意花几块钱买心安,有人觉得“眼不见为净”,都无可厚非。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商家能否提升服务透明度,让消费者不再为“看不见的卫生”买单。
互动话题:如果红色尖叫重新上市,你会买吗?你愿意为“情怀”支付溢价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选购红色尖叫时,优先选有质检报告的产品,避免低价劣质品;使用后请随身带走,别给下一位乘客添麻烦。毕竟,文明出行,才是最好的“卫生保障”。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