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一个事实,中韩两国却拥有两张截然不同的地图。当前的中韩关系,正深陷这种奇异的认知裂痕之中。一方依然认为自己是引领亚洲潮流的领袖和技术高地,而另一方则已将对方视为文化消费清单上的一个选项,不再是同一重量级的竞争对手。
首尔大学教授金南道的那句“全世界只有韩国轻视中国,中国却已看不到韩国”,听起来像一声叹息,又仿佛一枚投入水面的石子,打破了平静。这句话并非仅仅捅破一层窗户纸,而是直接撕开了一道口子,将背后早已存在的巨大鸿沟彻底暴露了出来。
这脱节,首先映照在冰冷的产业数据上。造船业,曾是韩国人挺直腰杆的支柱,靠着一艘艘巨轮在全球海洋上划下骄傲的航线。可潮流变得太快,快到让人猝不及防。全球近七成的新船订单如今涌向中国船坞,韩国的份额却萎缩到不足两成。曾被韩国视为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的LNG运输船,这门他们引以为傲的“独门生意”,也被中国的沪东中华造船厂硬生生咬下了三分之一的市场。
当韩国船厂还在为高息贷款皱眉时,中国大连造船厂已经实现了从钢板切割到船体分段搭载的全流程自动化,甚至开始走向无人化。
数据不会说谎,却敲不醒旧梦
类似的剧情,在半导体领域悄然重演。三星曾在美国的扶植下,靠压制日本同行、垄断闪存市场,在全球呼风唤雨,不可一世。手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大的产能,似乎无人能撼动其地位。
然而,中国长江存储128层芯片的量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炸弹,彻底搅乱了原有格局。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追近,更是市场力量的此消彼长。三星被迫卷入一场它并不想打的价格战,利润空间被挤压,市场份额节节败退。
2023年,当三星宣布不再对外公布DRAM芯片的减产信息时,韩国《中央日报》的评论透着一股显而易见的无奈:韩国正在失去对存储芯片市场的控制力。这几个字,写满了从巅峰滑落的失落。
新能源赛道上,景象更是残酷得让人心惊。曾几何时,现代和起亚汽车也是全球市场上不可小觑的力量。如今,比亚迪的年销量冲破400万辆大关,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另一边,现代和起亚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却黯然失色,节节败退。
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以超过四成的全球占有率傲视群雄,构建起难以撼动的壁垒。而韩国的LG新能源、SKOn等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盘被一点点蚕食,优势不再明显。技术的差距尚有追赶的机会,可认知的滞后却是致命的。
昨天的辉煌,困住了今天的视线
许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仿佛还凝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光里。那个他们眼中刚刚开始开放、处处透着落后印记的国度,与今天那个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领域狂飙突进的中国,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些韩国综艺节目仍在拿“中国人习惯用现金”的老梗开涮,拿陈旧的刻板印象来制造笑料,却没看到,如今来华旅游的韩国同胞,已被地铁刷脸进站、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甚至夜空中华丽绚烂的无人机表演惊得目瞪口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他们眼中的中国,与媒体里描述的那个“经济崩溃”、“停滞不前”的中国,根本对不上号。
这种认知滞后,并非偶然,其根源盘根错节。它深植于半个世纪的辉煌——从1960年代的“汉江奇迹”到2021年正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段漫长的荣耀史,这段“亚洲四小龙”的光环,非但没有成为轻装前行的动力,反而变成了一份沉重的包袱。光环太耀眼,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相信,世界格局早已翻天覆地,自己不再是那个唯一的“优等生”。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固化的信息环境。当本国媒体日复一日地渲染“中国经济崩溃论”、“中国技术抄袭论”时,人们自然会选择性地屏蔽掉所有不符合这个叙事的信息,只接受那些强化固有认知的内容,把自己关进一个与现实平行的“信息茧房”。
十几年前,金南道教授参观完杭州阿里巴巴后,曾向国内提交报告,预言中国电商将改变世界,结果无人理睬。这种集体性的自我催眠式盲目自信,最终只能让人紧握着那份过时的、泛黄的旧地图,徒劳地寻找一条早已不存在的路。
当骄傲成为负担,轻视成了盔甲
最令人唏嘘的,或许是这种认知错位背后复杂难言的社会心理。承认被曾经的学生超越,这无异于承认自己从“先进者”跌落为“追赶者”,甚至是某些领域的“被追赶者”。对一个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国家而言,这种身份的失重感,是难以承受之痛。
于是,一种防御性的轻视与贬低,成了最常见、最本能的反应。当自己的造船、芯片、文化影响力被全方位超越时,一些韩国网友不是冷静反思自身问题,寻找应对之策,反倒热衷于在网上指责对方“偷技术”、“只会山寨”,或将精力耗费在争论泡菜、韩服、端午节的起源归属权上。
将精力耗费在这些细枝末节的“胜利”上,将文化符号的“正统性”当作最后的救命稻草,恰恰暴露了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自信。因为自卑,因为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落差,所以才需要靠贬低他人,靠守住那点可怜的文化“高地”,来勉强维持摇摇欲坠的优越感。
可现实是,当一方还在拼命证明“我比你强”、“这些东西是我的”时,另一方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星辰大海。中国年轻人拥抱国潮、国风,沉迷国产动漫游戏,为中国品牌自豪。他们讨论的话题是智能制造的未来、航天探索的突破、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
在他们的世界里,韩国不再是一个需要时时拿来比较、对标的坐标系,不再是那个必须超越的目标。如今中国网民聊起韩国,脱口而出的可能只是“炸鸡味道不错”、“偶像剧挺好看”。这种曾是“亚洲中心”的国家,如今却被竞争对手以“文化消费品”的角度“降维”看待的处境,或许比直接的产业失利,更让一些韩国人感到五味杂陈、难以接受。
并非孤例:世界集体患上了“不愿面对变化症”
客观地说,韩国并非唯一一个患上“认知滞后症”的国家。它只是这波全球性“流行病”中,一个症状格外显著的重症患者。这种沉湎于过往荣光、抗拒承认世界格局已经改变、不愿面对现实变化的心理惰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日本的症状或许更隐晦,也更持久。从上世纪90年代叫嚣着“买下美国”的不可一世,到后来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许多日本人至今仍沉浸在技术上领先中国的幻觉里,尽管中国的经济体量早已是其三倍有余,并在许多尖端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欧洲那些老牌工业强国,则普遍患上了“数字化焦虑症”和“新兴市场无视症”。当德国人还在严谨地构建工业4.0的理论体系、享受着工业时代的余晖时,中国的智能制造已深入到工厂的每一条产线,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当法国人还在为保护本土互联网企业筑起壁垒时,来自中国的TikTok早已以摧枯拉朽之势,俘获了全球数亿年轻人的心。
印度的“服务业幻觉”也颇具代表性。借着IT外包产业的光环和全球产业链转移的一点红利,印度舆论便迫不及待地吹响了“科技强国”、“印度世纪”的号角,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其薄弱得可怜的制造业基础、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
这种认知与现实的普遍脱节,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格外危险。它会让一个国家在关键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在时代的浪潮中,不知不觉地被推向边缘,被潮水抛弃。韩国年轻人的“躺平文化”、日本的“低欲望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宏大叙事坍塌后,在个体生命中投下的阴影,是集体性焦虑在微观层面的折射。
清醒是疼痛的,但现实已无处可逃
现实的重压,最终会挤压掉所有幻想的空间。对韩国而言,那道避无可避的选择题已经摆在眼前,没有模糊的选项。经济上,其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25.8%,产业链深度捆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治与安全上,它又必须仰仗美国的联盟体系,这是其地缘政治的宿命。
这种在中美两大力量之间走钢丝的巨大压力,这种骑虎难下的困境,正迫使其不得不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无谓的骄傲,用更务实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重新定位自己。全面竞争的幻想已然破灭,在所有领域都保持领先,或都与中国匹敌,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唯一的出路,或许是在中美日三强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其妄想面面俱到、大而全,不如承认差距,正视现实,在自己仍有优势的细分赛道上深耕细作——比如在芯片设计、精密制造、高端材料、文化创意等领域,保持一定的技术独特性和竞争力,构建自己的壁垒。这才是务实之路。
说到底,金南道教授那句听起来刺耳的警告,并非唱衰韩国,更像是一剂苦口的现实清醒剂,试图唤醒那些沉睡在旧梦中的人们。一个国家真正开始衰落的标志,也许不是产业数据的短暂下滑,不是GDP排名的波动,而是当它开始用记忆对抗现实,用情绪替代数据,用虚假的骄傲麻痹自己时。
至于清醒,它从来不是一个能轻松做出的集体决定,而是一个个个体能否挣脱旧梦、能否放下包袱的艰难挣扎。梦醒时分,有人看到的是深渊就在脚下,感到恐惧和绝望。有人却已望见远处新的地平线,开始调整方向,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