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机被四代机当场打脸,这画面谁看谁不笑?
就在国庆假期刚过,国内电视画面里突然冒出一段去年拍的空战画面:一架歼16在海岸线外头跟两架隐身机硬刚,雷达锁定、桶滚逼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对方乖乖掉头走人。节目刚播完,朋友圈就炸了锅——隐身机不是号称雷达看不见吗?怎么被一个四代机按在地上摩擦?
紧接着有人扒出日本朝日新闻10月1号的消息:日美澳凑了24架F35A,从9月29号到10月10号在三泽基地搞“武士道卫士-25”演习。名字听着挺唬人,其实就是三家人轮流飞,互相拍照发朋友圈。偏偏第二天咱们就把去年的旧账翻出来,摆明了隔空喊话:你那宝贝隐身机来了也白搭。
要说这事儿有多离谱,得先搞清楚隐身机到底“隐”在哪儿。雷达波照过去,机身棱角把信号往四面八方弹,回波弱得跟麻雀似的,传统雷达就容易漏。可咱们的地导、预警机、舰载雷达早就不是老古董,组网之后像给天空装了无数双猫眼,再小的动静也能揪出来。隐身机一旦靠近,就像穿夜行衣的小偷被路灯照得清清楚楚,只剩尴尬。
再加上歼16本身也不是吃素的。这家伙挂着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功率猛、波束窄,专挑隐身机薄弱的侧面照,一照一个准。近距离对上F35A,人家弹舱里空空如也,歼16翼下挂得满满当当,格斗弹、中距弹、电子干扰吊舱全套武装。真打起来,F35A要么赶紧扔副油箱跑路,要么就得跟歼16拼刺刀,拼刺刀又拼不过,只能认怂。
有人可能要问:F35A不是号称传感器之王吗?确实,它全身都是摄像头和红外探头,可那玩意儿得联网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演习的时候,日本那几架F35A还得靠美军数据链喂饭,一旦脱离体系,单机感知能力立马打折。咱们的歼16背后有预警机、地面雷达、卫星一起帮它开图,信息差直接抹平,甚至反超。
更搞笑的是,三泽基地离咱们这边直线距离不过几百公里,演习区域一划,差不多贴着防空识别区边缘。日本媒体吹得天花乱坠,说24架F35A能“震慑地区局势”,结果节目一播,网友直接截图对比:去年那两架隐身机被歼16撵得跟兔子似的,今年还敢来?
说到底,“武士道卫士”这个名字本身就挺黑色幽默。武士道讲究一击必杀,可现代空战讲究体系对抗,单打独斗早就过时。美军把日本推到一线,无非是让东京掏钱买更多F35,顺便测试一下东北亚的反应。日本也乐得配合,反正有美国爹撑腰,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给自己壮胆。至于澳大利亚,纯属凑数,派两架F35A飞几千公里,落地拍几张照片,证明自家空军也能“投射力量”。
演习结束没几天,日本空自又悄悄发了个通告:原定延长一天的科目提前结束,原因“天气恶劣”。可卫星云图显示当天晴空万里,网友笑翻:怕不是又被哪架歼16远程围观了吧。
回头再看咱们的节目,去年的事今年才放,时间点卡得妙。一来给国庆节添点硬菜,二来顺手敲打一下正在演习的三兄弟:别以为抱团就能占便宜,你家王牌在我这儿就是送菜。
至于隐身机未来还有没有活路?看怎么定义“隐身”。如果只是降低雷达反射面积,那早就不是独门秘籍。真正要命的是体系对抗——卫星、预警机、电子战机、地面雷达、数据链,一环扣一环。谁家组网更密、算法更新、反应更快,谁家就能先敌发现、先敌开火。F35A再先进,单打独斗也扛不住组合拳。
有人调侃,以后隐身机得自带路灯,不然飞进来就撞墙。听着像笑话,其实反映了技术迭代的速度:今天你看不见我,明天我就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节目最后放了一段飞行员采访,被问到“当时怕不怕”,飞行员咧嘴一笑:“雷达锁定那一刻,怕的是他们。”弹幕瞬间刷屏:硬核!
日美澳的演习飞机已经飞回各自老巢,三泽基地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至于下次还敢不敢来?问问那两架去年被桶滚逼退的隐身机,估计它们最清楚。
24架F35A声势浩大,结果成了最好的背景板,这事儿你怎么看?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