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破局具身智能 老黄豪掷8.6亿押注DYNA-1
2025年9月。具身智能圈炸了。
成立仅1年的DynaRobotics官宣1.2亿美元A轮融资。折合人民币8.6亿。投后估值飙至6亿美元。
英伟达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投资方名单。
老黄黄仁勋。终于对华人团队出手了。
不追风口!他们专啃“地狱级任务”
30人团队。凭什么?
答案藏在一条机械臂里。
它24小时折叠餐巾900次。成功率99.4%。
软趴趴的布料。在机器人手中驯服如纸。
——这曾被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工业场景?精度差0.1毫米就赔钱。
家庭场景?混乱得像一锅粥。
Dyna选了第三条路:商用场景。
创始人York Yang说:这像养孩子。
先学走路。再学奔跑。
DYNA-1模型:一套权重通吃百种任务
今年4月诞生的VLA模型。藏着颠覆性设计。
单权重通用架构。
餐厅叠餐巾。洗衣房理毛巾。
同一套参数全搞定。
首席科学家Jason Ma点破关键:它能举一反三。
更可怕的是数据飞轮。
每叠一次餐巾。模型就聪明一分。
用得越多。进化越快。
老黄看中的。正是这把打开具身智能落地的钥匙。
黄金三角:三个华人的硅谷突围战
CEO Lindon Gao。连续创业者。
上次把智能购物车公司卖出3.5亿美元。
研发负责人York Yang。浙大+UCLA技术派。
Jason Ma?宾大博士。DeepMind和英伟达履历加持。
技术+商业+落地。完美拼图。
上海长宁区分部。成了适配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老黄押注的何止技术。
——更是这支团队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精准平衡术。
巨头的钱流向哪里?
具身智能战场早已升级。
Figure AI。Skild AI。 群雄逐鹿。
但Dyna用叠餐巾证明:
华人团队能撕开裂缝。
当机械臂捏起柔软布料。
当数据飞轮开始旋转。
具身智能的黎明。第一次照进现实场景。
你看。巨头的投资逻辑变了。
不追明星团队。只押实在打法。
下一站?
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在餐厅。在健身房。在每片需要灵活双手的角落。
DYNA-1的餐巾。或许就是推开新世界的门把手。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