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板还是吃了墨水的亏?西贝事件第5天,新华社一句话高下立现
9月10日,罗永浩下了飞机,五个人点了十五道菜,账单830元,这一餐成了炸点;他在微博说,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那股子味儿,葱香烤鱼更像葱“腥”,菜都不烫,这话一出,舆论像被点燃的干柴一样窜开了。
场景还原很简单——晚上九点多,西安某店人不多,服务员动作平稳,结账时积分也走了流水线,罗的描述里有温菜、没锅气,还有那句“几乎全是预制菜”,在社交平台上就是原子弹,炸得满屏都是截图和评论。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媒体和私域圈里发动反击,语气硬得像条宣言,他连着三个“一定”说会起诉,说顾客是顾客,但“行为跨出消费范畴”,并贴出就餐反馈和积分记录,邀请“罗永浩菜单”来试吃,甚至承诺顾客可以随时进后厨看流程。
那一晚的对话像是一场公关与情绪的混合拳,贾把事儿收窄成“有人对我个人和品牌下手”,他选择以法治和身份划线,企图把争议关回店铺内部,但外界并不买账,媒体记者开始跑后厨。
记者探访的镜头并不精致,倒更像直播间的边角料:厨师翻电磁炉的手有点生疏,袋装肉在现场剪袋下锅,馒头看起来像是提前蒸好放那儿等上菜,有员工直接拿出冷冻包装边拆边说要翻炒二十分钟,这些片段放到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飙升且评论里多为“被骗感”。这一刻,公关的台词被现实的细节吞没了。
面对这种被放大的“工序镜头”,罗永浩不再跟理论论辩,他上了实务战场,发布悬赏十万元征证,并接受网友追加,呼吁知情的员工私信爆料;他的立场也慢慢变了口吻——从个人体验的吐槽,变成“我要推动整行业透明化”的旗帜。
9月12日至13日,双方的节奏互相推搡着:西贝在行业群里私下检讨,贾在公开场合也承认“自己掉进了自证循环”,他开始说要“打明牌”,学胖东来;罗则在直播里讲得越来越少指责、越发强调条条框框——饭店是不是用了半成品,顾客有没有被告知,这是一个简单但棘手的知情题。
对话片段记显得有点突兀,也更真实——“你们这是现炒还是预制?”记者问,厨师回答“我们现场操作”,但随后镜头里出现的剪袋、解冻、复热动作,让回答显得有点缺口。
9月14日,新华社发出那句话:不怕你用了半成品,怕你不告诉消费者,这句话像一把尺子,把纷纷攘攘的争论量出高低;媒体立刻把焦点从“谁赢官司”转到“消费者知情权”,平台上评论里有大量“原来我也有权知道”的声音。
如果把这场闹剧拉到放大镜下看,会发现三条并行线:一是舆论机制,短时放大个人经验图像化后的社会怀疑;二是企业应对路径,先否认、后强硬、再被细节拆解;三是监管与制度缺位,消费者的“知情”被历史惯性放在模糊地带。
换个角度来看,西贝的应对逻辑有典型企业反射:防御优先,名誉保全优先,法律武器拿出来先压一压场面,这在短期里能稳住部分基盘,但面对短视频和爆料文化,它的短板就是“实操细节经不起放大”,比如后厨里那包冷冻食品,一旦被镜头捕捉,所有辩解都要去面对视觉证据。
另有一个点是网民和意见领袖的互动结构,罗发布的不是单点批评,而是把事件体系化,举个例子,他不仅说菜不好吃,还喊话要立法、要透明,这把个体体验上升到公共议题,立马吸引了更多关注者从情绪共鸣转为制度诉求。
有人会问:预制菜到底能不能吃,答案很简单且令人意外,能吃,也很常见;问题是透明度,咱们消费场景里常常不是“是不是”,而是“你不告诉我我也买单”,这种隐瞒感比食材本身更刺激神经。
现实并不干净:行业里很多餐企确有使用半成品的操作,因为成本、效率和连锁标准这些硬指标摆在那儿,像冷冻预制的半成品可以保证口味稳定、出菜快,但问题是商家是否把这当成秘密——要不要写在菜单上,要不要在服务中明确告知,这才是消费者在乎的那一小撮事儿。
我跟一位前餐饮供应链经理聊过,他在电话里说了一句透着疲惫的话:“很多店长知道这事,但被公司流程训练成不提,怕顾客怕品牌,久而久之就成了行业性默契”,这句半真半官话里藏着制度成本与信息不对称。
回到贾的视角,他的“起诉声明”和“进攻式公关”并非没有逻辑,创始人的自尊和品牌的护城河都是资本,但他的应对缺少一个事先设想——当细节被录像化,言辞就没有优势了,唯一可行的是彻底透明或迅速改进,而不是在公众视野里打一场耗时的口水仗。
有人说,这起事件里,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是“裁判”,那不完全对,平台只是放大器,最终决定权仍在政策和消费习惯上,新华社那句话就是监管层的一个信号:监管不会抛弃消费者话语权,这不是给某家企业判罪,而是给整个行业一条路——把信息摆桌面上。
接下来会怎样,存在两个并行趋势:一是短期内更多餐企会调整菜单标注、把半成品写明,或推出“厨房直做”标签做差异化;另一是监管会加速推进预制菜相关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甚至明确标注义务;这两条路走成了行业的新常态。
但真相并不完美,改革不是一夜间到位,地方执法标准参差、企业内部成本转嫁、消费者对“写明”后的理解也有差异,这些碎片化问题会让执行的过程充满摩擦,别指望短短几周就能把所有裂缝补上。
写在最后——这场“餐桌风波”看起来是一场名誉与消费的争锋,但核心其实很实在:信息透明和消费者信任,这两者比口感更能决定品牌能不能活得长久,贾老板吃的,是被放大的不透明的亏,新华那句“不怕你用,怕你不告诉”把局面从个人打斗变成了制度命题,留下的问题是,行业会不会把这当成一次教训,还是仅仅做做样子,想把它掸到下一次风口前。
悬念在这儿——当规则真的到位,消费者真的知情,口味会不会回到单纯的争论上来,还是餐饮世界会出现一波新的分化和玩法;答案在未来几个月的菜单上,在监管公示里,也在每一次被拍到的后厨镜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