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街头反华声浪再起,韩国人问怕不怕?我们压根没空搭理
首尔明洞的街头,空气里飘荡的除了烤肉的香气,最近又多了一股子火药味。一群人,挥舞着太极旗,中间还夹杂着不少星条旗,嘴里喊着让人听了直皱眉头的口号。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冲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中国游客,还有不远处的中国大使馆。
这场面,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怪异。你说要是自家邻居闹矛盾,关起门来吵就是了,怎么还把隔壁村的村霸旗子给举起来了?这就像两兄弟打架,弟弟不服气,跑去把村口恶霸的名字写在脑门上,指望能吓住哥哥。这到底是壮胆,还是露怯?
这股风潮,不是平地里刮起来的。你要是只看表面,会觉得韩国人对咱们的看法,就像过山车,时好时坏,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往深里扒拉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民间情绪的自然流露,而是一场精心导演、主角却在幕后的大戏。
戏台就搭在韩国的政坛上。现在台上唱主角的是尹锡悦,这位老兄从一上台,就铁了心要把船往美国那边开,恨不得把缆绳都焊死在华盛顿的码头上。他那一套,就是彻底的“亲美、亲日、远中”,把前任政府那点左右逢源的平衡术丢得一干二净。
可问题是,政治上表忠心,经济上却要吃饭。中国这个市场,对韩国来说,不是锦上添花,是锅里的米。过去三十多年,韩国靠着对华贸易顺差,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可就在去年,这口吃了三十多年的饭,突然就不香了,顺差变成了逆差。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家里最能挣钱的买卖,突然开始赔本了。
家里没米了,人心就慌了。按理说,尹锡悦政府应该反思自己的政策是不是太偏激,把经济的压舱石给扔了。可政客的脑回路跟咱们普通人不一样。他们不觉得是自己开船的技术有问题,反而觉得是邻居家的风浪太大,甚至觉得是船上有人在跟邻居眉来眼去,这个人就是反对派的头面人物,李在明。
于是,一出甩锅大戏就开演了。那些保守派的媒体和团体,开始满世界嚷嚷,说李在明是“亲华派”,说中国在干涉韩国内政,要把韩国变成“附庸”。他们把经济上的失利,巧妙地包装成了“国家主权”受到威胁的戏码,把矛头直指中国,顺带把李在明和他的共同民主党也捆绑了进去。
街头那些挥舞旗帜的人,很多就是被这种论调煽动起来的。他们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什么叫贸易逆差,也不明白半导体产业链是怎么回事。他们只知道,有人告诉他们,现在日子不好过,都是因为那个“邪恶的邻居”,以及国内那些“通邻居”的“叛徒”。
这种操作,在韩国政治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北风”,意思就是一到选举或者执政有危机的时候,就把北边的朝鲜或者旁边的中国拉出来当靶子,制造紧张气氛,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保守派的支持者。这招虽然老掉牙,但每次都还挺管用。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社会深处,埋着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对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文化圈一员的过去,有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既想摆脱,又割舍不掉,这种纠结演变成了文化上的处处较劲。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他们又完全倒向了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之下,形成了一种“事大主义”的路径依赖。所谓“事大”,就是侍奉强者。过去这个强者是中原王朝,现在是美国。
所以你看他们在街上同时举着太极旗和星条旗抗议中国,这个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讽刺。他们是在用对一个“强者”的效忠,来表达对另一个“强者”的所谓“反抗”。这本质上,不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姿态,更像是一个依附者在两个巨人之间,试图通过大声叫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就在这股喧嚣中,有韩国媒体煞有介事地在网上提问:看到韩国这么声势浩大的反华浪潮,中国人难道一点都不害怕吗?
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得有点天真了。得到的回答,也颇具代表性:我们忙着呢,眼里压根就没你们。
这话听着有点狂,但细品一下,是实情。不是傲慢,而是格局和体量决定的视野差异。这就好比一头大象正在考虑森林的未来,是往东走水源更充足,还是往西走食物更丰富。这时候,一只蚊子在它耳边嗡嗡叫,说要跟它决裂。大象最多也就是甩甩耳朵,它不可能因为这只蚊子,就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
中国的战略棋盘上,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洋彼岸的美国。我们所有的布局,无论是经济上的产业升级,还是军事上的现代化,或是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核心都是围绕着这场与美国的世纪博弈展开的。朝鲜半岛,当然很重要,但它更多是作为这个大棋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一个需要稳定和管控的区域,而不是博弈的终极目标。
韩国的内部政治斗争,在咱们看来,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韩剧。今天你弹劾我,明天我搜查你,热闹是真热闹,但终究是他们自家的家长里短。我们可能会像追剧一样看看,点评几句,但很少会真的入戏,把剧情当成自己生活的主线。
韩国的经济体量,虽然号称发达国家,但跟中国比起来,也就是一个大省的规模。它的支柱产业,半导体、汽车、造船,哪一个能离得开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三星的手机在中国卖不动了,现代的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痛。他们对中国的依赖,是结构性的,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
所以,当他们在街头砸鸡蛋、泼油漆的时候,我们这边更多的人是在讨论,下一代芯片技术要如何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海外市场要怎么开拓,或者C919大飞机什么时候能飞遍全球。大家的注意力,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说到底,韩国这波反华情绪,更像是一种自身焦虑的投射。一个在经济上越来越依赖邻居,在安全上又必须捆绑远方大哥的国家,本身就处于一种极度的撕裂和不安之中。当经济上的优势感逐渐消失,当文化上的自尊心频频受挫,他们需要一个外部的敌人来凝聚内部,需要一个假想的威胁来掩盖自身的困境。
中国,就成了那个最方便,也最“安全”的出气筒。说它方便,是因为历史和地缘因素,煽动对华情绪有群众基础。说它“安全”,是因为他们笃定,中国为了稳定周边环境,不会真的跟他们怎么样。
他们也许忘了,大象虽然不跟蚊子计较,但也不是没有脾气。当年的“萨德”事件,一纸“限韩令”,就让韩国的文娱和旅游业瞬间入冬,那个教训,难道忘了吗?国家之间的关系,终究是靠实力和利益说话的。情绪可以发泄,但账单总有一天要结。
我的看法是,我们完全没必要为首尔街头那点噪音而动气。一个国家真正的自信,不是看你嗓门有多大,而是看你手上的牌有多少,脚下的路有多宽。与其跟他们打口水仗,不如埋头做好自己的事。等我们的航母编队驰骋大洋,我们的人民币成为世界硬通货,我们的科技标准引领全球的时候,那些噪音自然就会变成微不足道的耳语。一个国家,只有当它不再需要靠着反对谁来定义自己是谁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