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一个深夜,6架美军B-2轰炸机如幽灵般掠过伊朗上空。它们向福尔多、纳坦兹核设施投下十多枚超级钻地弹,全程未被伊朗防空雷达发现。 直到爆炸声响起,伊朗军队才惊觉遭袭。 这架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空中幽灵”,用一场教科书级的突袭证明了隐身技术的威力。
B-2轰炸机的隐身能力堪称工业奇迹。 它的雷达反射面积仅0.1平方米,比一只麻雀还小。 特殊飞翼造型和吸波涂层能吞噬雷达波,让它在传统雷达屏幕上消失无踪。服役近40年来,它创下过不少神话: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6架B-2摧毁了南联盟33%的关键目标;2025年奔袭伊朗时,它往返飞行18小时,穿越上万公里,投完炸弹还能全身而退。
但神话正在崩塌。 2025年5月,一架B-2在南海活动时,被中国雷达网持续跟踪超过两小时,最终被迫改变航线。 这不是偶然事故,而是全球反隐技术革命的缩影。
德国的被动雷达Twinvis率先撕开隐身衣。 这种雷达不发射任何电磁波,而是监听环境中的手机信号、广播电波等背景噪声。 当B-2飞过时,机身会像黑洞般吞噬部分电波,在电磁幕布上“烫”出一个空洞。 2018年柏林航展上,亨佐尔特公司展示了这项技术。 虽然定位精度还不足以引导导弹直击目标,但它能像警报器般指出幽灵的方位。
红外成像技术则补上了猎杀的最后一环。 德国迪尔防务公司的IRIS-T导弹头部装有红外“智能眼”,如同给导弹装了人脸识别系统。 它将空中目标的轮廓与数据库比对,连B-2独特的飞翼造型也无所遁形。 更致命的是,这种技术完全被动工作,导弹逼近时B-2的雷达告警器根本不会响起。
瑞典人想出了更聪明的办法。 他们的“鹰狮”战斗机搭载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多架战机雷达组网围捕。 单部雷达可能被隐身设计欺骗,但当雷达波从四面八方射来时,B-2就像站在聚光灯下的小偷,总有几个角度会暴露身影。萨博公司的工程师打了个比方:“隐身飞机是为躲单反相机设计的,我们直接用了全景摄像机。 ”
中国织就的“反隐天网”更让B-2无处遁形。 部署在沿海的YLC-8B米波雷达,用1-10米的长波穿透吸波涂层,几百公里外就能锁定目标。2023年,山东的雷达站曾用类似技术捕捉到在韩国上空飞行的F-22。 量子雷达则像透视仪,通过量子纠缠效应直接“看穿”飞机内部结构,隐身涂层彻底失效。
一旦被发现,B-2的噩梦才刚开始。 红旗-9B防空导弹以6倍音速扑来,400公里射程覆盖整片空域;歼-20隐身战机携带的PL-15导弹,能在200公里外发起攻击。 2022年台海演习中,歼-20配合空警-500预警机,200公里外就锁定了模拟目标。 从雷达发现到导弹击中,整个猎杀链只需7分钟。
B-2自身的弱点也在加速神话破灭。 为追求极致隐身,它牺牲了速度和机动性,0.7马赫的巡航速度比客机还慢。 隐身涂层异常娇贵,满月时反射面积暴增,只能在残月夜行动。 每飞行30小时就要花10万美元保养涂层,每7年返厂重涂的费用高达几千万美元——够买3枚东风导弹。 美军现役20架B-2中,能随时出动的不足12架。
造价24亿美元的天价武器,正沦为大国博弈中的烫手山芋。 在伊朗这样的对手面前,它仍是无可匹敌的幽灵;但在中俄构建的多维猎场里,它已从猎手变成了猎物。 当被动雷达、红外成像、米波雷达和量子探测组成的天网缓缓张开时,隐身与反隐的攻防战进入了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