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并不是市场主流预期,市场原本押宝9月降息,普遍认为美联储会再观察一阵,但沃勒偏要在7月出牌,显然是在和市场共识唱反调。
媒体的提问也没给他留情面,直接问到,如果特朗普邀请他接替鲍威尔,他怎么选,沃勒几乎没停顿,说“好的”,这句简短的回应,背后是权力与个人野心的碰撞。
美元指数当天应声下挫0.39%,美国国债收益率也随之波动,市场的神经一下子被绷紧,所有人都在盯着美联储高层的动向——谁会是下一任掌舵人,谁能真正影响全球金融的走向。
沃勒的态度并非空穴来风,鲍威尔的主席任期将在2025年5月到期,这意味着美联储内部的竞争早已暗流涌动,外界的猜测和揣测,也成了市场情绪的催化剂。
沃勒在接受采访时说,私营部门的表现被高估了,结构性问题愈发明显,6月的非农数据成了他的证据,工资增长也开始减速,经济活力正悄然流失。
他的逻辑很直接,通胀风险有限,就该趁劳动力市场恶化前降息,不能等到火烧眉毛才出手,这一观点和他前一天在纽约的公开演讲如出一辙。
他甚至暗示,如果同事们在7月末会议上不支持降息,他会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投下异议,整个美联储内部的分歧和声音,被他这一举动推到了台前。
白宫的动静也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特朗普有没有可能让沃勒直接接班,外界众说纷纭,沃勒自己倒是坦白,没人联系他,这一切都还只是假设。
他话锋一转,强调美联储主席的信誉其实比个人意愿更重要,金融市场信不信任新主席,决定了后续的通胀预期和利率走势,这话说得很明白。
如果新主席没有市场的信任,通胀预期会飙升,利率反而会更高,他说,这种现象世界各地都见过,权威和信用是一切的前提,这话给所有观望者提了个醒。
回头看这轮争议,私营部门的就业疲软是沃勒坚持降息的“命门”,数字不会说谎,非农报告一摆,谁都得面对现实——经济复苏的底气并不牢靠。
市场的反应也在侧面验证了他的观点,美元和国债的波动,是投资者用脚投票,大家都在权衡,美联储到底会不会提前行动,还是继续按兵不动。
美联储内部其实早已不是铁板一块,沃勒的公开表态,等于把内部的不同意见摊在了阳光下,围绕货币政策的分歧,不再是小圈子的讨论,而是摆上了台面。
鲍威尔的任期倒计时,让每一个表态都被赋予更多政治色彩,谁能最终掌舵,背后牵扯的不只是个人选择,还有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与预期。
沃勒自己很明白这一点,他一边表达接班意愿,一边反复强调市场信任的重要性,这种自信和谨慎并存的姿态,让他的竞逐更添戏剧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场高层博弈也许遥远,但每一次利率的调整,都影响着房贷、就业、通胀,实实在在地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5年7月,这场关于降息与权力更替的交锋,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风暴眼,所有的变量都指向未来几周的美联储决策。
事情进展到这里,悬念依然没解开,沃勒的话像是一个重磅信号,但真正的决定要等29-30日的会议,谁也不敢轻言结论。
如果沃勒如愿,接替鲍威尔,降息提前落地,全球市场会不会迎来新一轮巨震,还是说一切如旧,信任与权力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这才是接下来最大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