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内容都是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写的,文末也标明了引用的资料来源,大家请留意一下。
9月14日凌晨的时段,乌克兰基辅州遭遇了一次猛烈的爆炸,火光冲天,像个巨大火球划破夜空,还冒出了蘑菇云,场面相当震撼。
在现场居民亲眼看到铁路旁边发生了爆炸,乌克兰的媒体也证实,俄罗斯导弹准确击中了一列满载北约弹药的军用列车,车上装的炮弹、火箭弹啥的武器都没来得及转移,最后全都被炸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拍的现场画面中,可以看到铁路附近零散着变形的金属碎片和未爆的弹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把铁轨周边的地区炸得焦土一片。这次袭击发生在阿拉斯加会谈告吹之后,俄罗斯明显增大了对乌克兰的打击力度。
这次俄罗斯的攻击,明显显示出他们在战场情报搜集和精准打击方面实力大增。军事专家们都说,俄方不仅搞清楚了列车停靠的具体位置,还选对了最佳时机出手。这次行动,已经是俄军最近对乌方后勤系统进行的又一次成功打击啦。
6月9日那天,俄军用钻地弹把卢茨克地区的地下弹药库给摧毁了,里面存放的142枚西方导弹都没有跑掉。这种钻地弹用的是高强度合金弹头,能穿透12米厚的混凝土墙壁,延时引信保证弹体深入目标内部后才引爆,对地下设施打击得特别厉害。
乌克兰军队现在遇到不少麻烦。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暂停对他们的武装援助之后,光靠欧洲国家的帮衬已经难以撑下去,长时间打下来,兵力和装备都快到极限了。
顿巴斯、扎波罗热等几个战区的乌军现在都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俄军从好几个方向发动攻势,已经掌控了战略要地——多布罗皮利亚突出口。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不得不调出了最后储备的部队去应付防守。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制裁的情况下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坚韧。借助巧妙的金融调控,经济在过去两年里逆势上扬。虽然最近增速减缓,但军工部门却迎来了突破性的进展。自杀式无人机、导弹以及坦克的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完全能够应付前线的各种需求。
根据美国智库ISW的监测,俄军在5月上旬的攻势比较平静,但到了5月下旬突然变得激烈起来。第一次攻势的高潮出现在伊斯坦布尔和谈破裂之后,而第二次则是在美俄元首通话没有取得结果的时候爆发的。
8月一度稍微降温,但阿拉斯加会谈不成功,直接引发了新一轮的猛烈打击高潮。在九月初的袭击中,俄军当日发射的导弹和无人机超过了800枚,充分反映出他们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规模化水平。
说起来,从俄乌冲突爆发到现在快三年半了,西方援助乌克兰的陆路运输路线还真没被俄军彻底切断过。主要的还是那几条通向乌克兰的铁路和公路,还有一些空中通道。俄罗斯似乎根本没打算搞掉这些交通枢纽,这让不少国际分析师觉得挺迷惑的。
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美国竟然在9月13日突然提出要求北约对中国商品征收50%到100%的关税,并希望中国停止进口俄罗斯的能源以及军民两用物资,这事儿让人挺意外的。
白宫说这招对解决乌克兰的事儿挺有帮助,但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立马就表态了,除非欧洲那些伙伴先动手制裁,否则美国自己不敢轻易出手。有人分析觉得,这事儿其实是中美之间谈判时用来增加话语权的一个筹码。
就在美国建议对中国实施制裁的当天,商务部还公布了一份名单,把23家中国公司和机构列入了实体清单,实施了很严的出口限制措施。
这些公司涵盖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技术、航天遥感等多个尖端领域,基本上都是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关键企业。美方的理由依旧是指这些企业涉嫌为俄罗斯军方提供支持。
中国反应得挺快的,九月十三日晚上,商务部连发了三份通知:先是对美国的制裁目的表示质疑,接着又宣布开始对美国的模拟芯片和集成电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还包括反歧视措施。
这三份公告在一个多小时内紧接着发出来,明显显示中国这边早有准备。此次反倾销调查,是应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请求发起的,针对的对象是从美国进口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这些芯片都采用了40纳米及以上的工艺,广泛用在汽车、工业设备等多个重要领域。
这次中方的反制动作不仅反应快得你想象不到,而且还变得更有条理,更讲究法律程序了。商务部根据今年三月正式出台的《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首次将反制措施扩展到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申请人提交的初步证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被调查产品从美进口的总量增加了37%,进口价格整体下降了52%,这对国内产业的销售价格造成了明显的压制和抑制效果。
这次中美对抗正好赶在两国即将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启新一轮贸易会谈的前几天。谈判时间安排在9月14日至17日,是今年双方第四次重要的磋商,预计会涉及美国的单边关税措施、出口限制的滥用,以及TikTok等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