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胡塞武装称,无论国籍,凡往返以色列港口的商船皆将遭到猛烈袭击
发布日期:2025-09-19 03:35:49 点击次数:115

一边是胡塞武装的铁腕封锁,一边是各国商船的航行权利;一边是支持加沙的“惩罚性袭击”,一边是全球供应链的“脆弱神经”。7月6日至7日,胡塞武装先后在红海打击两艘货轮,其中一艘被宣布已沉没,第二天又有一艘遭袭。27日,胡塞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把话说到极限:只要与你的公司与以色列港口有往来,位置在射程内,就会出手。这不是普通的“封锁”,而是把“关联度”这把尺子伸向全球。接下来究竟谁会被盯上、各国会怎么应对,暂时按下不表。

时间往回拨。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胡塞武装把战场延伸到海上:红海、亚丁湾相继出现针对“与以色列有关联”的船只袭击,同时还多次用导弹和无人机射向以色列境内目标。以色列则对胡塞控制区发动多轮空袭,海空争锋,互不示弱。到了今年5月,在阿曼调解下,胡塞与美国达成一份停火安排:美国暂停对胡塞的空袭,胡塞不再把在中东水域航行的船只当做目标。海面似乎平静,运价也松了口气。可6月22日,胡塞谴责美国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不符合国际法”,宣布恢复针对美国在红海船只的打击。7月7日,胡塞通报前两天的袭击结果;7月27日,直接升级到“新阶段”。与此同时,7月9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就也门问题发声:呼吁胡塞尊重商船依法通行,停止袭击,维护红海航道安全;更强调地区要整体降温,加沙应尽快停火,“两国方案”要落地。一边是火药味渐浓,一边是劝和促谈的声音。外贸从业者的感受更直白:航线绕远,时间成本和保险成本都在跳表。走不走红海,不再是算题,而是赌题。

真正的拐点出现在7月27日晚。胡塞发言人把“目标定义”做了大扩容:不再只看船旗和目的港,而是看“公司与以色列港口是否有商业往来”;不再只盯眼前这片海,而是“在我们射程内的任何位置”。这等于把准星从少数“疑似关联”扩大到一串供应链关系网,海上执法的难点立刻翻倍:一艘船可能挂着A国旗,租给B公司,实际货主在C国,船东的母公司在D国,但只要任何一环和以色列港口有来往,理论上都可能中招。矛盾在这一刻被点燃到顶点。以色列的强硬表态早有伏笔,美国此前与胡塞的停火安排也因6月22日后的走向变得摇摆。7月6日至7日的两起袭击,像是“预告片”;27日的宣示,则是“正片开场”。红海不再是某几条航线的险区,而是被迫悬着的一整片大动脉。那些此前寄望“夏季淡季缓一缓”的船公司,忽然发现淡季没来,风暴先到。

有人说,扩大打击范围能让对手“心服口服”。听上去像一招妙棋:船沉了,保险涨了,航路绕了,和平自然会自己来。真要这么顺,世界早就太平。把所有与以色列有业务的船都推到火线上,只会把风险像涟漪一样往外扩,扩到无辜船员,扩到普通消费者的购物车。更别忘了,航行自由不是口号,是全球贸易的地基。说这番话,并不是替谁辩护,而是直白地问一句:如果目标是停火与和解,手里总按着“升级按钮”,到底在帮忙还是添乱?把复杂问题简化为“打得更狠就更有效”,看似刚强,其实偷懒。夸一句吧,这种“省事”的办法,最会制造别人的麻烦。

把所有与以色列港口有往来的商船都列为潜在目标,真能换来加沙的停火,还是只会把全球贸易拖下水?支持者会说“不痛不痒的施压没用”,反对者会说“航行自由不是谁家专利”。那问题来了:是让世界经济为战场买单,还是让战场回到谈判桌上解决?留言区见,给出你的选择和理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