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女员工聚餐4小时拒测酒精被炒,索赔6万美金
发布日期:2025-09-18 19:25:26 点击次数:72

“吃顿饭丢工作,还倒赚六万三,这算走运还是倒霉?”

悉尼西郊的夏天热得黏糊,Chantelle跟俩同事溜出办公室,说去吃个“快午餐”。结果一坐下来,蒜香披萨刚上桌,Jim Beam加可乐一碰杯,时间就像被谁按了慢放键,时针嗖嗖转完四圈。她们聊订单、聊老板八卦、聊谁家小孩又考砸,没人觉得有啥问题,毕竟公司1300号人,中午小酌一口算日常操作,连HR都常在吧台碰到。

可回公司那一刻,画风突变。同去的男同事突然抓手机,对着董事吼“老子不干了”,嗓子劈叉,全办公室探头。老板在电话那头被吼懵,转头下令:陪他吃饭的那两个,全都给我吹气验酒。Chantelle被叫进会议室,面前摆着吹气管,HR跟合规经理四只眼睛盯死。她愣了半秒:我就一杯可乐威士忌,披萨里那点蒜味都没散,凭啥?对方甩出选择题:吹,或者立马停职等处分。她起身就走,步子比心跳快。

四天后,解雇邮件躺进邮箱,理由只有七个字:拒绝酒精测试。她盯着屏幕笑出声,笑完又想哭。公司手册确实写着“可随机测酒”,可没写“同事发飙就株连同桌”。更尬的是,后来听证会里,好几个主管自己都承认:中午喝一口,回来照样开电脑,只要不误事,没人真查。

她递状子给公平工作委员会,说被冤。副主席Tony Slevin翻完材料,一句话怼回去:没证据就逼人吹气管,这叫瞎搞。裁决书写得直白——公司提不出她醉酒的客观迹象,单凭“说话重复”就扣帽子,流程漏洞大得能开卡车。四周没工资、新工作年薪砍两万七,这些账一起算,公司得掏六万三千美元买单。

消息一出,澳洲本地论坛炸了。有人晒自己午餐啤酒照,配文“幸存”;有人说以后同桌辞职得先捂他嘴;还有人贴出公司群发邮件截图,老板连夜改规定,把“可随机”改成“必须有现场录像+两名主管签字”,生怕再赔一次。

Chantelle拿到转账那天,请闺蜜吃了顿三小时的饭,没点酒,只喝气泡水。她跟我说,不是怕,是觉得味道变了:“以前觉得公司像大院子,现在像院子门口装了摄像头,谁笑大声就盯谁。”

回看整件事,每一步都像多米诺。男同事不吼那一嗓子,老板不抓狂,就不会拉她测酒;她不扭头走,就不会被扣“拒检”;公司要是按流程先给书面警告,也不至于一下赔掉六万三。可现实没如果,只有结果。

有人猜,公司原本想杀一儆百,结果一刀砍自己脚上。也有人觉得Chantelle硬气,换别人可能就含住吹气管,忍一口气保饭碗。她摇头:“我不是赌,是那一刻真觉得委屈。委屈这玩意儿,咽下去比酒烧喉。”

听证会记录里有个细节:她离开会议室前,HR补了一句“你不吹,就是心虚”。这话后来被仲裁认定为“施压”。可见有时候,一句话的代价是六万三,字数比黄金还贵。

现在Multiquip的午餐桌安静不少,同事开玩笑先问“你开车了吗”,再决定要不要点啤酒。老板路过餐厅,眼神像自带酒精试纸。Chantelle的名字成了内部梗,大家把“别当第二个Chantelle”挂嘴边,其实心里都明白,真正该改的不是员工,是那把想吹就吹的“管”。

她把钱存了定期,说等孩子上大学再动。我问:“恨那家公司吗?”她耸肩:“恨不值六万三,但提醒挺贵——职场上,规矩写得再满,也挡不住有人临时加戏。唯一能守的,是自己别先慌。”

故事到这儿,账算清了,酒醒了,披萨也消化了。可下次同事拍桌子吼辞职,同桌的你是捂他嘴,还是提前离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