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个事儿。
你要在一艘船上降落飞机,甲板上晃晃悠悠,风大浪大。
或者,你想把东西送到深山老林里,那里根本就没有跑道。
再想想咱们南海的那些小岛,一片平地都难找。
怎么办?
用直升机?慢吞吞的,飞不了多远,运点东西急死人。
用固定翼飞机?它倒是快,可它得要一条长长的跑道才能起飞降落,没地方给它建。
这个难题,一直让全世界的聪明脑袋头疼。
现在,咱们好像找到了答案。
中国最近搞出来的一个新家伙,它就像个“变形金刚”,把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本事合在了一起。
这东西,算是彻底把我们对飞机的老看法给颠覆了。
它到底神在哪儿?
说白了,起飞降落的时候,它的两个大螺旋桨是朝天转的,像个直升机,就这么直上直下。
等飞到天上了,螺旋桨再“咔”一下转到前面去,变成一架普通飞机,嗖嗖地往前飞。
这个想法不新鲜,美国人早就搞了个V-22“鱼鹰”,也是这么干的。
但“鱼鹰”有个大问题。
它“变形”的时候,是把整个发动机舱,那个又大又重的铁疙瘩,一起转过去。
结构复杂得要命,还死沉死沉的。
我们没走这条老路。
我们想了个巧办法,只转动最关键的螺旋桨和里头的传动齿轮,发动机本身纹丝不动。
就这么一个改变,你猜怎么着?
关键的转动部件,重量一下子减轻了60%!
这叫“分体倾转”。
好处太明显了。
首先,机械结构简单了,出故障的概率就小多了。其次,发动机不动,滚烫的废气就不会对着航母甲板一顿猛吹,把甲板烧坏。也不会在沙地上起飞时,吸一肚子沙子进去。
这些老大难问题,就这么被绕过去了。
可以说,在最开始的设计思路上,我们就选了条更聪明的路。
那这玩意儿到底能干啥用?
它的舞台,在南海,在青藏高原。
一望无际的南海,岛礁零零散散。有了这个“变形金刚”,补给和运人就太方便了。它能从一个岛直接飞到另一个岛,不需要跑道,想落哪儿就落哪儿。
它的航程有4000公里,这个距离足够织起一张覆盖南海的高效支援网。
再看高原。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普通的直升机飞到那儿就“喘不上气”,载重量大打折扣。
但这款新飞机不一样,它能切换成固定翼模式,对稀薄空气没那么敏感,照样能拉很多东西。
它就是高原上最给力的“快递小哥”。
而且它运人的效率高得吓人。
它的屁股后面,有个跟运输机一样的大舱门。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从跳出舱门到踩在地上,只需要1.5秒。
15秒,一个班的兵力就全部投送完毕。
这种速度,直升机想都不敢想。
肯定有人会问,“鱼鹰”不是老摔吗?我们这个安全不安全?
放心,我们的设计师从一开始就把安全刻在了骨子里。
他们用了一种叫“冗余哲学”的思路。
比如飞控系统,就是控制飞机飞行的大脑。我们给它装了四个“大脑”,同时工作,互为备份。
一个出了问题,另外三个能瞬间顶上。
这叫“四余度飞控”。
其实,这套复杂的控制技术,早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它已经在一种叫“镧影R6600”的无人机上,飞了上千个小时。
怎么从直升机模式平稳地过渡到飞机模式,这个最难的坎,早就被我们的工程师在无人机上摸透了,解决了所有问题。
所以,这套系统非常成熟。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保险。
螺旋桨上涂了防结冰的涂层,座椅是抗坠毁的。一层一层,把能想到的风险都给堵上了。
这架飞机不光是身子骨硬朗,它的“大脑”和“骨骼”也全是高科技。
那个“变形”的瞬间,其实是最危险的。
飞机既不完全是直升机,也不完全是固定翼飞机,气流特别乱。
这时候全靠一个超级计算机一样的大脑,在零点几秒内分析各种数据,做出最精确的调整,保证整个过程顺滑得像丝绸一样。
它能避免飞机掉进一种叫“涡环状态”的危险陷阱。
再说它的“骨骼”。
又要能垂直起降,又要能高速飞行,机身必须又轻又结实。
所以,它身上用了大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这东西,比铝合金轻,比钢铁还结实。
感觉就像给飞机穿上了一件轻盈又坚固的“黄金甲”,让它能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最后看看驾驶舱。
飞行员眼前不再是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的仪表盘。
取而代之的,是几块巨大的彩色显示屏,跟科幻电影里一样。
所有复杂的数据,都变成了直观的图形。飞行员想切换飞行模式,动动手指就行,操作负担大大减轻。
这在起飞降落这种关键时刻,太重要了。
这架会“变形”的飞机,不只是一款新装备那么简单。
它更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未来天空的无数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