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回忆录整理者:当代军事家最初只列出了14位人选,但在十大将中,只有粟裕被选中。
1989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授予33位前解放军高级指挥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1994年8月,又增加了3人,总共是36人。这36位军事家的名字大家很熟悉。不过,据《粟裕战争回忆录》的整理者、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的研究员王希先说,最初中央军委只选了14位军事家。
自南昌起义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中,涌现出许多既懂军事又懂政治、善于指挥作战的统帅,还有不少历经无数战斗、英勇无畏的高级将领。特别是在1955年至196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共有1614位开国功臣被授予少将以上的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许多为国家建设需要而离开部队的老革命家,他们因为特殊原因未能授衔。其中,被正式认定为“军事家”的只有30多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在这些名字之外,还有一些被称为“遗珠”的将军,常常被历史爱好者和军迷们津津乐道。那么,王希先提到的最初拟定的14位军事家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又都是哪些开国元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中国成立后,对军事家评定的那些事儿。
如何评判“军事专家”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有25个分支学科,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独立学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大家最想知道的是,哪些人物会被收录其中,更重要的是,会对哪些重点人物进行评价,以及哪些人可以被称为“军事家”。
中国的军事百科书籍(示意图)
“军事家”这个称号是有依据的。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里,接近90位现代苏联军事人物被冠以“军事家”的头衔。制定我国军队“军事家”标准时,中央军委也参考了《苏联军事百科全书》。
根据苏联的规范,经过多次商议,最初确定了给解放军人物条目中“军事家”这一称号的三个标准:
1、早年曾在军事学校学习,或者在外国接受过军事训练;有多年的军事斗争经验,作战能力很强;在大革命时期,曾亲自带兵作战,或者参与领导了武装起义,或者创建了红军,或者率国民党军队起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那些指挥过重大战役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人,以及长期担任军队高层领导职务的人,比如在红军时期担任师级,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旅级或新四军师级,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军级或以上领导职务的人。
在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团以上职务,建国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委员以上职务的中央军委领导人。
根据这个方案,有100多位高级将领达到了“军事家”的标准。比如,后来虽然没有入选“36位军事家”,但符合第一条标准的有周士第(黄埔一期毕业,大革命时期曾担任叶挺独立团营长、团长,带领部队北伐)和周逸群(黄埔二期毕业,大革命时期担任贺龙部师、军政治部主任,参与北伐)等人。符合第二条标准的有肖克(红军时期担任军团长,抗战时期担任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四野参谋长)和陈光(红军时期担任红二师师长,抗战时期担任115师代师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六纵司令员)等人。符合第三条标准的有耿飚(曾担任红四团团长,后来成为军委委员和国防部长)和许世友(曾担任红四军军长,后来成为军委常委)等人。
周士第是一位著名的人物。
这也挺正常的,毕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人数本来就比苏联军队多,而且打仗的时间也更长,所以在同样的情况下,出现的高级将领自然也会更多一些。
方案提交给军委后,军委的相关领导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更加严格地设定评定标准。根据这些意见,原总政和军事科学院再次进行了研究和论证,最终上报的方案中,“军事家”的名额调整为大约40人。
1988年,根据原总政和军事科学院提交的方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专门讨论了《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关于我军人物条目的评价问题。会议决定,只有33位人物才能被冠以“军事家”的称号。
1989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央军委确认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在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文章中提到:
在北京,新华社报道说,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有多少杰出的军事领袖涌现出来?经过中央军委的确认,有33位被正式认定为“军事家”,他们的名字被收录进了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中。
这些人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其中有8位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牺牲了,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叶挺,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还有林彪。
从最后的名单看,元帅和大将是当代军事家的主体。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全都在名单上。毛主席本来是大元帅的唯一人选,周恩来和邓小平也是元帅级别的。李先念在1955年评衔时是大将人选,而曾担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如果参加授衔,大将肯定没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11位“军事家”中,叶挺将军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新四军的第一任军长,这足以让他有资格被评定为元帅。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黄公略等人在红军初创时期担任过军长或政委,而方志敏、刘志丹、罗炳辉则在土地革命后期担任军团领导。左权和彭雪枫则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担任高级将领。他们对于创建和领导人民革命武装,以及指挥军团和兵团作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按照1955年的评衔标准,他们也基本符合大将的资格。
中央军委最初拟定的军事人才名单上只有14个人。
关于最初确定的14位军事家的说法,是由王希先提出的。他曾担任人民解放军定海守备区的参谋长,后来转到军事科学院的战史研究部门工作,专门研究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1977年7月,他被借调到军事科学院,协助第一政委粟裕编写回忆录。在军事科学院编写军事百科全书时,曾邀请王希先撰写《粟裕的军事思想》一文。
王希先分享了一个重要信息,1988年春季,军事科学院的潘石英处长联系了他,告知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仅有14位将帅被认定为军事家,这14位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和左权。
这次改版后的评价标准,级别从大将提升到了元帅。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三人的地位无人能比,十大元帅中除了林彪外全部入选,而大将里只有粟裕一人被选中。
粟裕将军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在革命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希先提到,军事科学院邀请他撰写《粟裕的军事思想》时,除了讨论文章的标准外,还特别强调了字数限制。他们说:“元帅的文章不超过8000字,大将的文章不超过5000字。但因为粟裕对革命战争贡献巨大,声望很高,可以例外,和元帅一样,写到8000字。”
在军事百科中,原本计划给予粟裕的介绍与元帅相同的待遇,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从他对军事的贡献来看,这样的待遇他确实是配得上的。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的介绍内容被减少到了5500字左右。
在这份“军事家”名单里,还有一位特别的人物,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
左权是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后来又到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他的军事能力在红军将领中非常突出。在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一军团的参谋长,到陕北后还临时担任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在山城堡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成功歼灭了胡宗南部的两个团。刘伯承曾评价说:“左权同志在安排战斗时非常细致周全。1936年双十二事变前夕,陕北的山城堡战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一直与彭德怀并肩作战,指挥前线战斗,深受彭老总的赞赏。遗憾的是,在1942年的一次突围战中,左权英勇牺牲,享年仅37岁。左权将军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左权
《人民日报》曾在1950年评价左权,说他把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斗争经验、内战时期的战斗策略,以及苏联红军的先进战术都融合在一起,是中国游击战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华北地区坚持敌后抗战,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左权将军不仅在实战中有丰富的经验,还精通军事理论。他擅长从实战中学到更多知识。他在军事策略、指挥工作和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贡献。他特别强调要提升中国的军事科学水平,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军事是一门科学。”
左权将军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完成了大量军事理论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他的著作如《战术问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等,成为了宝贵的军事思想资源。1938年冬天,他组织召开了晋东南参谋长会议,制定了第一个司令部工作条例,《八路军各级司令部暂行工作条例》,为司令部工作提供了较为正规的指导方针。
毛主席曾说左权是“文武双全的将才”,周恩来称赞他“既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朱德也表示,左权是“中国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
关于林彪成为“军事专家”的历程
左权入选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林彪没被选上肯定会引起很多争议。实际上,不论是王希先提到的那个鲜为人知的14人名单,还是后来公布的33人和36人名单,在制定过程中,关于林彪是否应该入选的问题,一直都有争议。
林彪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复杂的人物,他的事迹和影响至今仍被广泛讨论。
1988年,在讨论如何评价林彪时,原总政和军事科学院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称他为“军事家”,另一种方案则是不使用“军事家”这样的称呼,而是直接陈述他的相关事迹,不作定性评价。后来,经过综合各方意见,原总政在上报给军委的方案中,选择了第一种方案,也就是称他为“军事家”。
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林彪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电影中也会重点展现他的形象,并给予他重要地位。
杨尚昆当时担任军委副主席,得知剧组遇到的难题后,马上提出了关键意见。他说:“林彪这个角色必须出现在剧中。如果没有林彪,当年的那些仗谁来打呢?而且写林彪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因为他后来出了问题,就完全否定他之前的贡献,把他写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杨尚昆
正如杨尚昆所言,单论军事才能,林彪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悔的军事专家。
在广义上,“军事家”指的是那些在军事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他们可能在军队中担任高级职位,或者在和平时期从事军事咨询、战略规划等工作。军事家需要具备出色的领导才能、战略思维和战术执行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行动的成功。
除了被官方认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已故的开国上将,在新华社发布的讣告、生平介绍或悼词中也被称作军事家。这些讣告、生平介绍和悼词都是经过中央军委等相关部门严格审核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根据资料统计,在新华社正式发布的讣告、生平介绍或悼词中,被称作军事家的开国上将共有16位,分别是王震、陈锡联、张爱萍、杨成武、洪学智、肖克、吕正操、韩先楚、董其武、陈再道、李达、杨得志、李聚奎、王平、叶飞和杨勇。
在悼词中,被称为军事家的还有几位“无衔将军”:邵式平、何长工、伍修权、耿飚。这四位按照战争时期的资历,本应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然而,他们都已在新中国成立后离开军队,转到中央或地方工作,因此没有参与军衔评定。
此外,开国中将秦基伟、张震、开国少将李德生、刘华清以及开国少校张万年,讣告中也被称作“军事家”。其中,秦基伟、张震、李德生和刘华清在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张万年在1993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之前,我写了一篇《36位当代军事家之外,还有16位开国上将也获称军事家,王震最特殊》,很多人留言说“应该多评一些,还有不少”。当然,也有不少人直接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军事家”,包括许世友上将、邓华上将、肖克上将、宋时轮上将、苏振华上将、刘亚楼上将……
这些为新中国奉献生命的开国元勋们,无论是否被称为“军事家”,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