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合肥,小宇攥着手机在客厅来回走。屏幕上475分的高考成绩——比今年安徽本科线高12分,按说该高兴,可他盯着新闻里“全省本科录取率32%多”的数字,喉咙发紧。“公办本科录取率不到28%,民办一年学费3万,我爸妈打零工供我,这钱够他们省吃俭用两年了。”他声音里带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重。
这样的纠结,在安徽、河南、河北这些高考大省的千万家庭里都在上演。我带过的学生里,有上海的孩子指着85%多的本科录取率说“保底随便选”,也有北京家长翻着26所211名单发愁“选哪个更好”,可轮到安徽、河南的孩子,一张“录取率地图”就把选择框得死死的。
一张“录取率地图”,撕开地域教育的真实差距
2025年全国1300多万考生里,能上本科的也就500来万——本科录取率平均37%多的数字背后,是天壤之别的地域差异。
上海考生的“幸运”最明显:85%多的本科录取率,10个考生里近9个能读本科;北京虽没公布具体数,但本科录取率超60%,26所211高校(占全国211的1/5),“上本科”对多数家庭来说就是“基本操作”。
可安徽、河南、河北的考生,活的是另一重现实。安徽本科录取率32%多,相当于每3个考生里只有1个能摸到本科门槛;河南更难——全省就1所211(郑州大学),考生数却是北京的10倍都不止。
其实教育资源的差距,从高中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苗头了。北京每百万人口有2.6所211,安徽只有0.3所,河南更少,0.1所都不到。这就意味着,安徽考生得和北京三倍多的人竞争,优质高校名额却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
民办本科“高学费+低认可”,学历正悄悄“掉价”
对小宇这样“压线”的考生来说,民办本科曾是“曲线读本科”的选择,可现实比想象更扎心。
今年数据,全国公办本科录取率大概28%,剩下的本科名额差不多9.6%,基本都是民办院校。但民办本科一年学费2万到3万,四年下来至少8万——对安徽农村家庭来说,这相当于全家三年的收入。
更头疼的是就业认可度。我看了某招聘平台今年的就业报告,民办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4200,比公办本科低了18%左右;制造业、教育这些行业筛简历时,民办本科的淘汰率能到65%,甚至比部分好的高职院校还低。
去年带过一个学生,家里咬牙供他读民办本科,结果毕业时,班里一半同学转去考编,另一半去了小公司做行政。他跟我说:“早知道学费花这么多,还不如选个好点的专科。”学历的含金量,其实从填志愿的时候就拉开差距了。
被低估的职业教育:这些出路,比“民办本科”更实在
但教育哪是只有本科这一条路呢?这几年我观察到,职业教育的“逆袭”越来越明显。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专业,今年毕业生平均月薪8000,比广东普通本科毕业生的7500还高;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九成二的毕业生能进三甲医院,起薪5500,和本地公办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差不多。
这样的例子真不少。教育部最新数据,全国1900多所高职院校里,300多所有国家重点专业,覆盖智能制造、新能源、养老护理这些紧缺领域,就业率普遍九成以上,有的能到98%。
更关键的是,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宽。今年教育部新增了58所职业本科院校,优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去,毕业后一样能考公、考研。深圳某高职院校招生老师跟我说:“我们学校去年有23个学生专升本去了职业本科,今年还有一个考上了211的研究生。”
给“压线考生”的3条实在建议
像小宇这样超本科线10分左右的考生,与其硬挤民办本科,不如换个思路:
1. 先查本地“好专科”,别盯着民办本科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都能查到高职院校国家重点专业名单。比如安徽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河南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和校企资源,比有些民办本科还好。
2. 算笔经济账:学费+就业回报假设民办本科四年学费12万,毕业月薪4200;优质高职三年学费3万(有些专业还有国家补贴),毕业月薪6000。三年时间差加上九万成本差,高职的性价比就出来了。
3. 关注“新本科”政策,留条升学路今年新增的58所职业本科里,23所明确优先录取对口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选高职专业时,优先选和这些职业本科有专升本合作的,以后升学更方便。
教育的本质,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上海的孩子冲985,安徽的小宇在数控车间当大国工匠;北京考生纠结选哪个211,河南的姑娘在护理岗位守护生命——这些选择没有好坏,只有合不合适。
上海交大一位教授讲座时说过:“社会既需要会编程的工程师,也需要会修高铁的高级技工。高考不是终点,是人生无数条赛道的起点。”
对千万考生和家长来说,放下“非本科不可”的执念,或许才能看见更辽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