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突然全线下线,家里人一边换台一边嘴里嘟囔着“这怎么回事?平台良心发现啦?”我看着电视屏幕,忍不住笑出声。前两天还在狂骂《锦绣芳华》广告多得能让人背下来文案的那群铁粉,这下该不会要给萝卜立牌坊了吧?说白了,谁家剧都不容易,今天你吐槽人家广告多,明天自己成了“净化体验”的受益者,这种轮回,像极了朋友圈里转发锦鲤——上头却又说不清到底谁真信。
广告消失的那一刻,弹幕区炸锅。有人狂刷“萝卜真香”,有人直接说没广告才怪。你要说观众体验提升了吧,确实——剧集干净溜溜,连切水果的时间都省下来了。可心里总觉得哪儿怪怪的。就像夜市突然安静下来,不再有大喇叭叫卖,反倒让人怀念起那点嘈杂。平台没广告,广告主不买单,剧组还得想办法把饭碗端稳。你以为体验感升级了,实际只是商业算账的结果,谁都不傻,钱这东西嘛,缺口总得有人补。
想起去年CBA总决赛,广告牌一度比观众席还抢眼。球迷们边骂边看,嘴上说不影响观感,结果比赛一结束,热搜冲进前三的还是“广告太多”。体育圈和剧圈这种事一抓一大把,流量和钱,谁都离不开谁。去年视频网站广告收入下滑12%,不少剧组连制作成本都要砍。你想要无广告的“净化盛宴”,平台可得掂量着过冬。毕竟,内容不赚钱,剧组只会更难,观众到头来只能刷萝卜剧,真香还是无奈,自己体会。
说到这,网友的双标就有意思了。还记得前阵子某顶流因广告风波被骂上热搜,不少粉丝留言“拒绝广告入侵”。换成自家剧被萝卜“照顾”,秒变“体验感最重要”。这操作不比世界杯VAR判罚来的刺激?网络舆论有时候就像小区大妈,谁家孩子穿得新潮就唠上两句,轮到自己家,立马换台词“孩子舒服就行”。SEO关键词“无广告观剧体验”“广告收入下滑”“影视版权流量”穿插其中,平台和观众的拉锯,哪有绝对赢家。
你说平台真是为了观众体验?别闹了,广告主投放锐减,平台也只能“萝卜顶班”。看到剧组负责人说今年招商难度翻倍,广告主更挑剔,内容变现渠道越来越窄。观众爽了,剧组和平台却得烦恼工资和成本。去年《繁花》招商失败,团队差点发不出钱。体育圈也有类似例子,2019年CBA因广告主撤资,转播质量直线下滑。有时候你以为是在保护体验,实际上是给内容生产降级按了启动键。
插句嘴,娱乐圈的套路和体育圈如出一辙。去年NBA某队广告赞助减少,球员薪水缩水,球迷还在爽看无广告比赛,结果赛季结束,几名主力直接走人。剧组缺钱,演员档期紧张,观众不是没察觉,弹幕区不时冒出“这剧怎么越来越穷了”的吐槽。只不过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也成了萝卜循环里的分母。平台、广告主、剧组、观众,四方博弈,谁都想坐头把交椅,最后一地鸡毛大家分着扫。
说回观众,嘴上喊“无广告真香”,心里却清楚,广告消失的背后,平台日子难过了,内容创新空间也在缩水。平台挤掉广告,观众高兴一阵子,明年再想看精品剧,未必还有得挑。就像当年视频网站免费时代,大家都说爽,后来开始收费,怨气冲天,结果市场冷静下来,内容质量又被拉回原形。谁还记得当年《甄嬛传》热播时广告插得飞起,观众照样追到凌晨三点?现在风向一变,萝卜上桌,倒成了体验升级的代名词。
广告的消失是“体验感”的胜利吗?我看未必。平台和观众的拉锯战,像极了体测时球员和教练的暗中较劲,表面和气,实则各有算盘。去年视频网站会员和广告收入齐跌,业内开始反思“羊毛出在羊身上”。有数据显示,2023年视频网站广告收入减少12%,会员增长放缓,内容投入缩水,平台不得不靠“萝卜”撑场面。观众喊体验,平台喊活命,剧组喊生计,广告主喊ROI,谁也不想当冤大头。
至于“萝卜剧”有没有未来?说不清。你以为自己是赢家,可能只是下一盘棋里的炮灰而已。观众、平台、广告主,谁都不是局外人。看剧时你是不是也想过,广告和内容,真能两全?还是说,轮到自己家剧“吃萝卜”,嘴上嫌弃,心里反倒踏实?广告与内容的拉锯只会越来越精彩,你以为“净化”了,其实只是在等下一个回合的反噬。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家里那盘凉拌萝卜,清爽、回甜,吃多了齁嗓子,偶尔换点辣椒油才来劲。观众、平台、广告主、剧组,谁不想做主角?“无广告观剧体验”到底是福还是祸,下回你点开新剧,弹幕一刷,看谁还能笑到最后。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