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桶方便面被怼?高铁上的‘气味战争’该停了”
【车厢里的 “味道炸弹”:一碗泡面引发的争吵】
G1735 次高铁的餐车旁,刚泡好的方便面腾起热气,浓郁的红烧牛肉味瞬间弥漫开来。邻座的女士皱着眉捂鼻子:“能不能别吃?味太大了!” 吃泡面的大叔不服气:“高铁又没说不让吃,我花了钱坐车,吃口面怎么了?”
争吵声引来了乘务员,劝了 5 分钟才平息。这一幕被拍下传到网上,评论区立刻分成两派:有人说 “密闭空间吃重味食物太自私”,也有人反驳 “饿了还不能吃东西?矫情”。而 12306 的最新回应 ——“可携带但建议选味小的”,更是把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
【12306 的 “柔性建议”:没禁止,但划了红线】
翻开 12306 的回应原文,关键信息藏在细节里:
允许携带:不含加热包的普通方便面可以带上车,安检不会拦截;
不鼓励食用:明确提到 “封闭车厢气味难扩散,建议选择清淡食物”;
核心目的:维护公共环境,避免因气味引发乘客冲突。
这不是高铁第一次对 “食物气味” 表态。去年某列车上,有乘客吃榴莲被投诉,乘务员协调后要求其收起;今年年初,有人在车厢吃螺蛳粉,引发集体抗议。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高铁作为公共空间,个人饮食习惯该如何与他人感受平衡?
【支持禁吃派:气味是 “隐形骚扰”】
反对在高铁吃方便面的人,列了三条理由:
过敏风险:有乘客对方便面里的香料过敏,闻到味道会打喷嚏、起红疹,某医院曾接诊过因闻到泡面味引发哮喘的病例;
清洁难题:汤汁洒在座位缝隙里,容易滋生细菌,保洁员清理时要用硬毛刷反复刷,某列车长说 “最怕处理泡面汤渍,十次有八次擦不干净”;
体验降级:密闭空间里,泡面味能飘 3 节车厢,想睡觉的乘客、带婴儿的家长都受影响,“花钱买的一等座,结果被泡面味包围”。
某调查显示,72% 的乘客支持 “高铁禁食重味食物”,其中女性和中老年群体占比更高。
【反对禁吃派:凭啥剥夺 “吃饭权”?】
支持者同样有理有据:
价格差距:高铁盒饭最便宜的 40 元,一碗泡面只要 5 元,对学生、务工人员来说,性价比差距明显;
时间问题:长途列车动辄 5-10 小时,不让吃泡面,总不能一直饿着,“难道要饿肚子赶路?”;
双重标准:高铁餐车卖的汉堡、炸鸡也有味道,凭啥只针对方便面?“这是变相逼着买高价餐食”。
经常坐高铁的王先生算过一笔账:“从北京到广州,吃两顿高铁盒饭要 80 元,吃泡面加火腿肠只要 12 元,能省出一张短途车票钱。”
【那些年高铁上的 “气味冲突” 名场面】
网友盘点的 “高铁食物大战”,比电视剧还精彩:
2023 年:男子在一等座吃泡面,被邻座女士泼冷水,两人打起来导致列车晚点;
2022 年:大妈带了一整只卤鸡,在车厢撕着吃,油滴到过道上,引发乘客集体投诉;
2021 年:年轻人吃自热火锅,加热时冒出的蒸汽触发烟雾报警器,列车紧急降速。
这些案例里,食物本身没错,错的是不顾他人感受的吃法。就像有网友说的:“吃泡面没问题,但别在别人刚睡醒时泡,吃完及时扔掉汤渣,互相体谅就行。”
【国外高铁怎么管?看看这些做法】
对比其他国家的高铁规定,或许能找到借鉴:
日本新干线:全程禁食有气味的食物,车厢连接处设有 “饮食区”,吃泡面必须去那里;
法国 TGV:允许吃简餐,但禁止在座位上吃带汤汁的食物,违规会被罚款 50 欧元;
德国 ICE:餐车提供 “低气味套餐”,同时在购票时提醒 “请勿食用刺激性食物”。
而我国高铁目前主要靠 “道德约束”,乘务员没有执法权,遇到不配合的乘客只能劝导,这也是争议不断的原因之一。
【文明乘车的边界:自由与规则的平衡】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公共空间里的权利边界问题:
个人权利:乘客有在高铁上进食的自由,只要不违反规定;
他人权利:其他乘客有享受清新空气的权利,不应被异味侵扰;
折中方案:有人建议设置 “饮食车厢”,爱吃重味食物的乘客集中到那里,互不打扰。
12306 的建议其实是种 “柔性引导”—— 不搞 “一刀切” 禁止,而是倡导 “换位思考”。就像乘务员常说的:“出门在外,互相多担待点,旅途才能舒心。”
【今日灵魂拷问】
你支持高铁上吃方便面吗?
✅ 支持,饿了就该吃,注意卫生就行
❌ 反对,气味太大影响他人
❌ 中立,分情况,短途可以吃长途不行
❤️ 其他(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终极追问:除了方便面,你觉得高铁上还有哪些食物该 “受限”?快来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