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胡塞武装袭击以色列 百万人紧急避难
发布日期:2025-07-25 15:49:56 点击次数:97

2025 年 7 月 16 日至 18 日,也门胡塞武装对以色列发动多轮导弹与无人机袭击,导致本 - 古里安国际机场停运、南部军事目标受损,并造成数百万以色列民众涌入防空洞避难。这一系列行动加剧了红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地区安全与全球供应链的担忧。

一、军事打击升级:从机场瘫痪到城市警报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通过马西拉电视台宣布,其部队在 7 月 16 日使用 “佐勒菲卡尔” 弹道导弹袭击本 - 古里安机场,并出动 4 架无人机对南部内盖夫军事目标和埃拉特港实施打击。7 月 18 日,胡塞再次使用 “巴勒斯坦 - 2” 型高超音速导弹攻击同一机场,导致特拉维夫等地拉响防空警报,数千航班被迫取消。以色列国防军虽拦截部分飞行器,但承认袭击造成 “航班中断” 及 “人员紧急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在声明中强调其行动是对以色列 “加沙侵略” 的回应,并暗示已具备打击以色列核设施的能力。这种战术升级直接威胁到以色列的核心基础设施,迫使民众大规模进入避难所。据胡塞方面称,仅 7 月 18 日的袭击就导致 “数百万以色列人逃入避难所”,而现场画面显示,特拉维夫地铁站、商场等地临时改为避难场所,部分区域每平方米挤站 4 人。

二、以色列的双重困境:军事报复与政治危机

面对持续袭击,以色列采取 “以炸制炸” 策略。7 月 16 日空袭也门荷台达港等关键设施,试图切断胡塞武装的武器补给线。但这种反击未能遏制胡塞攻势,反而促使其战术创新 —— 例如使用低成本自杀式无人艇在红海袭击货轮,以 “几千美元装备瘫痪三亿美元货轮” 的非对称打法重创国际航运。

更严峻的是,以色列国内政治危机加剧。7 月 18 日沙斯党退出执政联盟,导致议会席位跌破半数,总理内塔尼亚胡面临 “逼宫” 压力。舆论调查显示,47% 的民众认为其应辞职,检方新证据更使其法律风险攀升至顶点。分析人士指出,内塔尼亚胡可能通过强化对外军事行动转移国内矛盾,但这进一步激化了与胡塞武装的冲突。

三、国际博弈:红海航道与外交角力

胡塞武装对红海航道的封锁已引发全球连锁反应。7 月以来,超过 1500 艘货轮被迫绕道非洲好望角,航运成本激增 30%,欧洲超市货架出现短缺预警。尽管联合国安理会 7 月 15 日通过决议强化对胡塞袭船行为的监督,但中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投出弃权票,反对将决议作为军事干预借口。中国代表耿爽明确表示,红海问题的根源是巴以冲突,呼吁通过外交途径推动加沙停火。

与此同时,美国的沉默态度引发盟友不满。欧洲理事会警告,若美方继续不作为,将考虑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而沙特采取 “战略模糊” 策略,既宣称打击胡塞,又默许其对以施压以争取更多石油订单。这种大国博弈的复杂性,使得红海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

四、人道与安全:双重危机的连锁反应

冲突升级对人道局势造成直接冲击。加沙地带 200 万人面临断粮风险,联合国警告以色列军事行动可能构成 “种族清洗”。而以色列境内避难所超负荷运转,医疗资源紧张,部分地区出现饮用水短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更发出警告,地区核安全指数已降至十年来最低点,胡塞对迪莫纳核设施的威胁加剧了核扩散风险。

专家指出,胡塞武装的 “低成本消耗战” 正暴露全球防御体系漏洞。其使用的太阳能无人艇、超高速导弹等新型武器,迫使以色列耗费数亿美元拦截却收效甚微。这种 “以小搏大” 的战术可能被其他非国家行为体效仿,重塑未来冲突形态。

当以色列民众在防空警报中度过又一个夜晚,当红海货轮绕行好望角的航迹在地图上蜿蜒,这场由也门山区武装发起的袭击,早已超越地区争端范畴,成为检验国际秩序韧性的试金石。正如《环球时报》评论:“胡塞的导弹不仅考验以色列的铁穹,更在叩问:当非对称战争成为常态,国际社会能否找到比‘以暴制暴’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胡赛武装袭击以色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