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一辆黑色商务车停在万达总部门口,夏末秋初的风吹动着车窗上的“限制高消费”法院公告。71岁的王健林坐在车里,看窗外灯火阑珊。若你是他,会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亿小目标”,还是思索明天的高铁到底能不能买一等座?
我们都听说了,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新闻标题用加急红字提醒:“首富也有翻车的一天。”这不是故事片,也不是商战剧,这是真实发生在中国富豪圈的日常。细节很关键,比如什么叫“限制高消费”?不是让你寸步难行,但的确会影响一些“体面”。高铁软卧、飞机公务舱、五星级酒店、购置豪宅、子女名校,这些都统统上了黑名单。王健林曾经在朋友圈红遍一时的“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也要继续爬”,现在恐怕连黄金舱都要免了。限制高消费,不是把你限到贫困线,而是把你限制在昔日的“首富光环”之外。
而画面另一头,网友在新加坡金沙酒店偶遇王思聪。豪华酒店、阳台游泳池、身边女友、朋友圈打卡,这套操作也是富二代标配。差距两代人,分隔两种人生。王健林还在为万达的债务砌砖补窟窿,王思聪在国外调酒会友,说到底都是自己选择的“消费方式”。
很多人说王健林“还债不当老赖”,值得尊敬。我个人也认可这点。中国商场曾有一段集体跑路和假破产潮,大家都懂人情冷暖。选择站在一套山东大碗茶里,被媒体围堵,而不是出逃国外豪宅,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勇气,也许还是残余的职业底线。反观王思聪,年纪轻轻,资源自由,没必要用道德尺量他的游玩。只是,这一对父子,大相径庭,难免让人多想一句:如果王思聪肯帮老爸,或者王健林敢让儿子摊事,会不会有另一种剧本——父子联手,万达焕发第二春?但现实是,我只看到豪华酒店自助餐和国内法院限制消费令,浴火重生的故事没发生,反而像一部都市荒诞剧。
从专业角度看,“限高”是一道挺扎实的硬杠杆。法院不是吃素的,既然公司有债务纠纷,名下控股人和实际经营者都要承担连带责任。媒体常写“万达回应是下属公司纠纷”,但在中国民企体系下,所谓“下属公司”大多数都是母公司资金通融的渠道。难怪王健林被“连坐”——你做一块蛋糕,没想到锅底漏了,结果被扣了“勺子”——高消费权利。
现实远远复杂。比如公司到底欠了多少债,银行催收进展如何,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资金转移算不算“挪用”?又比如被限高的人,实际生活有多大影响?网上有段子说:大老板都坐私人飞机,法院管得着吗?但实际操作里,限高主要约束正常公开渠道和消费行为,真正影响更多是“名誉”和“正常业务活动”。王健林继续还债,表示有钱有资产,但不能随便买买买。这种状态,比“破产清算”更尴尬,也更考验一个企业家的心理素质。首富可以带着公司一起跌落谷底,但要保持体面,难。
故事讲到这,不禁自嘲一句:干我们这行,见惯了“暴富者落魄”,“富二代轻狂”,有时候真的怀疑钱到底能买到什么——买来高消费权利,也买来被限高的机会。有人说人生赢家是王思聪,毕竟年轻,资源无忧,住酒店泡酒吧涮女友。有人觉得王健林才是真男人,“硬着头皮还债”,场面难看但背影够硬朗。其实,这两种人生,没法简单高下,也不能“一刀切对错”。富豪的尊严,往往藏在无人知晓的凌晨三点与下沉法院判决书里。我们只看到新闻热搜,却少有人关心,这些人背后的债权债务堆到天花板有多高。
也许会有人问,王健林东山还能再起吗?依旧是大白话,奇迹可以期待,但概率很低。万达这类超级民企,债务盘根错节,市场风向一变就容易“雪崩”。而“父子兵”这回事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一边是家族情感,另一边是利益冲突。王思聪当年做电竞、做投资,和万达母体其实切割得非常干净。很多人都觉得可以携手并进,可现实是家企分离早是行业常态。即便王思聪站出来,也未必能救场。天生的二代,怎么可能逆流去堵可怕的债务黑洞?
说到底,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在债务、法律、家族、名誉之间周旋,跌宕起伏都是“常规操作”。我们羡慕富二代一掷千金,也理解老父亲汗流浃背。看似悬殊,大多都是无奈。若我是王健林,会不会高铁站默认走普通通道;若是王思聪,只怕酒店阳台也没法看见未解决的另一个世界。
这事到底要怎么收尾?我没法给出确切答案,只能留下一个问题:在巨额债务面前,是“体面到死”更重要,还是“任性到底”更解脱?而那些还在“限高”名单上奋战的人,值得我们用什么姿势去理解?王健林与王思聪的两种人生,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两端,还是父子情仇的幽默注脚?你以为的富豪剧本,可能和本人真实经历,永远隔着一堵法律和债务的墙。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