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的一项判决,把宗馥莉又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天,她递交的上诉请求被正式驳回,等于认可了此前的决定:宣称自己是宗庆后子女的三位原告,依旧可以冻结汇丰银行里那笔高达18亿美元的信托资金。
这个结果,让原本只是豪门家事的纷争变成了大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宗馥莉和杜建英家族的对抗彻底摊在了阳光下。
许多人觉得,这一回宗馥莉是彻底失利了。可真的是这样吗?自从七月信托事件曝光,“宗馥莉PK三名私生子”的话题就在网络上炸开了锅,成为大家饭桌上的谈资。
被冻结的18亿美元不仅是巨款,更是这场家族战争最直观的战场。香港高院要求宗馥莉不得动用这笔钱,同时必须公开近一年半的账户流水和资产详情。
面对这些要求,她解释称这笔钱本来就是娃哈哈海外业务的备用金,转出的那一百多万美元是越南工厂设备的尾款,并提供了合同和交易凭证。
但香港高院并不买账,宗馥莉的五条上诉理由被一一否定。
这场法庭较量的关键,其实不是钱本身,而是钱到底属于谁:是宗庆后生前就安排好的信托资产,还是宗馥莉后来违规挪用?
香港法系讲证据,“手写指令”和出生证明成了三兄妹主张权利的主要依据。但回到内地,游戏规则就变了,亲子鉴定才是最硬核的标准。
如果三兄妹无法证明与宗庆后的血缘关系,他们的主张就会崩塌。换句话说,宗馥莉虽然在香港暂时落败,但在杭州,她依然有机会逆转。
外界称她为“长公主”,不只是因为她是宗庆后唯一的法定继承人,更因为她独自承担着家族和企业的双重压力。
宗庆后去世前,没有正式交代信托的归属,只有些口头嘱咐和未公证的文件,留下一堆模糊地带。杜建英和三名子女正是抓住了这些漏洞,试图争夺家族财产。
表面上看,宗馥莉被动应战,实际上她早已布局。她首先对娃哈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8家与杜建英相关的加工厂被停掉,杜建英本人也被清除出董事会。
她还关闭了娃哈哈旗舰店,2026年即将推出的“娃小宗”品牌完全绕开杜建英体系。这些行动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提前谋划的割裂与重塑。
即使因此引起老员工不满,甚至有人联合发起诉讼,宗馥莉也没有退缩。
她明白,这不仅是公司的变革,更是要切断这些纠缠多年的家庭隐痛。回想过去,14岁的宗馥莉赴美留学时,陪同她的人就是杜建英,却在美国悄悄生下了宗继昌。
那一刻,宗馥莉才真正意识到,父亲的家庭远比她想象得复杂。宗庆后在海外安排房产、信托、名校教育,种种优厚条件,都倾向于另一个家庭。
而宗馥莉和母亲施幼珍,在宗家本宅还要维持“原配”的体面。
施幼珍曾是宗庆后创业时的坚强后盾,默默承担家庭琐事,却最终看到丈夫身边多了个得力女秘书,秘书又有了三个孩子,还顺利成为信托文件上的继承人。
这种撕裂感,不是“家丑不外扬”几句话就能掩盖的。
对宗馥莉来说,这场争斗早已超越了金钱,更是一种对母亲的尊重和守护。
杜建英绝非简单角色,她1991年进入娃哈哈,逐渐成为宗庆后最信任的助手,既懂外语又能处理公司大小事务。宗庆后不在时,她能一人拍板决策。
后来,她自己搞投资、办公司,金融和教育领域都混得风生水起。看起来,她已经足够独立,可如今卷入遗产争夺,说明她对娃哈哈依然念念不忘。
三兄妹的强势出击,很可能是她背后操盘。
不过,这场较量并不轻松。宗馥莉早在2020年就做了遗嘱公证,虽然见证人不是宗家成员,但从法律上讲,效力毋庸置疑。
而三兄妹递交的父亲“认可我们身份”的证词,感情真挚却法律不足。信托成立的规范、资金动用的合规、股份继承的优先权,按照内地法律,宗馥莉现在的优势明显高于对手。
她没有高调回应外界争议,但实际动作已经说明了态度。她不再为杜建英家族输血,也不再替父亲的感情“错账”买单。
她做的是把娃哈哈股权牢牢掌控,品牌布局重新洗牌,用自己的方式稳住企业。
或许她很清楚,情感上,她无法原谅父亲,但作为娃哈哈的掌舵人,她必须坚强。宗馥莉无需争道德高地,但她要守住公司和母亲的尊严。
娃哈哈的家事,已经不只是宗家的私事,它牵动着上千亿企业的未来。杜建英和三兄妹的胜负,最终还是要看杭州法院的鉴定结果。
而宗馥莉能否笑到最后,除了法律判决,更取决于她能不能让娃哈哈在风雨中继续稳步前行。
这场风暴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却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女性在家族变局中的坚韧和冷静。宗馥莉真正想要的,或许不是被冻结的巨款,而是父亲欠她和母亲的一个交代。
遗产案还在继续,她的战斗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