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美双方在西班牙马德里开始了第四轮经贸谈判,并宣布围绕TikTok的问题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而就在三天以后,美联储也同样放出消息称,预计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25个基点。
这是美联储在2025年里的第一次降息,这背后不仅意味着中美之间的博弈正在从针锋相对的对抗状态走向缓和,更暗示着中美之间正在计划为经贸谈判画上“句号”。
不过,对于特朗普而言,这样的“大结局”让他完全无法接受:从马德里谈判的内容来看,中美之间之前的农产品及航天产业的贸易订单或将全部归零,这对于当前的美国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大“噩耗”。
正是因此,在白宫将特朗普访华事项提上日程以后,也有小道消息猜测,特朗普准备亲自和中国“谈生意”——
一、中美的贸易博弈
从5月持续至今的中美贸易谈判,到9月前已经进行了三轮,然而却始终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9月14日,中美第四轮经贸谈判在马德里举行,这一次的谈判桌上,双方将主旨聚焦在了三个当前最为关键的分歧内容:高昂关税、科技制裁、以及以TikTok为首的中国诸多企业在美国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问题。
在之后媒体的报道当中,中美这轮持续两天的谈判过程,依然可以用“激烈”来形容。诚然,直到最后,双方也并没有敲定一个真正的、完全的结论,只是在TikTok的相关问题上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即将以合作方式妥善解决中企在美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而除此之外,中美之间只达成了一个新的默契认知:那就是双方均同意建立一个足够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以免让经贸摩擦问题上升到全面对抗模式之上。
显然,美国也终于意识到,想要通过制裁打压的手段来遏制中国发展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了,如今的中国,才是那个在国际谈判上手握主导权的一方——
要知道,就在第四轮谈判开始之前,特朗普所率领的美国政府又开始“虚空造牌”:先是商务部拉了个新的“管制名单”,添加了多家中国实体企业,后又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多方面开始了新一轮对华技术封锁;
这一系列的操作,原本是想让美国在谈判桌上能多几个筹码,可却遭到了中方的精准反制:一边对美企原产的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另一边则对美国的芯片巨头英伟达发起了反垄断调查。这两大反制措施无一例外地都戳到了美国的软肋之上——别的不说,光是2023年,英伟达就在中国超过70万美元的营收,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英伟达很难想象会缩水多少市场份额。
当然,对于“痛失中国市场”这件事,美国的农场主们必然更有发言权。在2025年上半年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锐减了40%,无数农场主们面对自家堆积如山的大豆苦不堪言,更有不少农场主表示,在中美关税贸易战的影响下,今年的收入都无法覆盖成本,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美国政府无法拿回中国的大豆订单,那么他们将拒绝继续支持特朗普。
在这种威胁之下,特朗普想要回应诉求,唯一的选择,恐怕也就只有“对华低头”了!
二、美联储降息的背后
9月17日,美联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并宣布将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也将调整到4.00%至4.25%之间。在美联储接下来的预测当中,美国到今年年底时,还将再降50个基点,而这一数据也基于当前美国市场经济疲软的前提所推断。
实际上,从特朗普1月上台至今,美联储一直活在这位新美国总统的“折腾”当中。从痛骂美联储主席,到安插心腹进美联储,再到试图罢免美联储的理事,特朗普不断折腾美联储,其本心当然“意在沛公”:
他在国际上掀起的关税大战,已经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如果美联储肯乖乖听话、早日降息,这种冲击必然会随之渐弱,而特朗普也可以继续玩他最擅长的“交易式外交”——关税加制裁,托举美国重新回到虚假的霸主地位之上。
可是,美联储在重重压力之下,一直从2024年12月坚持到了现在。很多人说,美联储这次降息,其实是顶不住压力的一只“落地的靴子”,而降息以后,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特朗普,都可以趁机“喘一口气”;
不过实际上,根据美联储公布的内容来看,让其最终选择降息的除了来自特朗普的压力,更多的还是美国市场的“不景气”。
根据相关数据,今年6月,美国的就业岗位减少了1.3万个,这是自2020年以来,美国第一次出现单月就业岗位负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市场的上半年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放缓——通胀率不断上升,而经济却不断下行,这种风险让美国的经济正在逐步“失速”,也让降息成为了美国经济市场上的一个当下必需的“共识”。
而对于中国来说,美联储的降息带来的当然是利好方向:中美货币利差减小,中国经济市场在降本增效方面得以更加灵活,同时还可以趁机扩大内需,在中国之前相对比较脆弱的房地产及制造业进行“加力”。
实际上,美联储的降息决策当然依托的是美国本国的资本市场;不过,降息的政策使得中美在经济金融方面的拉扯力道变得相对温和许多,也在推动中美谈判结束的过程中发挥了潜在力量。
三、边打边谈的新常态
从中美谈判达成意外共识,到美联储同意降息,中美这一场战略对抗,展现了现代大国博弈时的“新方式”,即在竞争中管控风险,在对抗中保持对话,在分歧中寻找平衡。对于如今已经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超级大国”,“边打边谈”、“斗而不破”,成为了如今国际上军事战略的新走向。
而与之相应的,还有国际多元化带来的供应链格局的变化。
从中美关税贸易大战伊始,中国就在用大豆和波音飞机的市场来回敬美国的制裁,更用稀土来成功实现对美国的“卡脖子”。种种行之有效的反制措施,最终逼迫美国改掉了高高在上的态度,用真正脚踏实地的谈判,来换取双方互利的局面。
从贸易战至今,美国用糟糕的通货膨胀现状,和难以销售的大豆市场,重叠成一个血淋淋的教训,那就是“贸易战没有赢家”。而对于中国,美国从一开始蛮横态度,到如今愿意在谈判桌前让步,也从侧面说明了另一个道理: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拥有真正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
央视新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3458886556575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553314167162810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