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听说中国新隐形战机叫“云龙”? 日本网友居然跳出来说这名字是抄他们二战航母的! 这事儿可真有意思,咱们老祖宗《周易》里早就有的词,咋就成了日本的专属? 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事儿,顺便看看海军版的歼-35可能叫“蓝鲨”又是怎么回事。
“云龙”这名字可是官方认证的,央视军事都报了。 中国空军好像特别钟情“龙”,歼-10叫“猛龙”,歼-20叫“威龙”,歼-11叫“应龙”,歼-16叫“潜龙”。 这么一看,“云龙”这名字挺合群的,就是空军“龙家族”的新成员。
“云龙”不是随便起的,有讲究的。 专家说云龙是指那种在云雾里穿梭腾飞的龙,听着就神秘又厉害。 这名字和隐形战机那种来无影去无踪的调调挺配的,感觉一飞冲天,藏云吐雾的。
不过有些网友发现,二战时日本有一级航母也叫“云龙”。 这下可好,有人就觉得这名字是不是有点问题。
但专家立马就怼回去了,说“云龙”这词根儿就在中国,老祖宗《周易》里“云从龙,风从虎”早就说过了。 这词传到日本都是后面的事了,咱们比他们早了好几百年呢。 说白了,当年日本也是用了咱们的文化元素,现在咱们用回来,天经地义,这叫文化自信。
再说那日本“云龙”级航母,命运可不咋样。 首舰“云龙”号建好了却没飞机没飞行员,基本是摆设,最后当运输船用,没几个月就被击沉了。 拿它来和咱们的新锐战机比,确实有点掉价。
说完空军的“云龙”,再看看海军的舰载版歼-35,名字可能就走另一条路线了。 海军舰载机好像更喜欢用“鲨”,比如现在的歼-15叫“飞鲨”。
网友和观察人士猜海军版的歼-35可能叫“蓝鲨”。 这名字去年珠海航展上就在沈飞的臂章上出现过。 觉得“蓝”代表海洋,“鲨”显得凶猛,合起来挺适合海军舰载机的。
除了“蓝鲨”,还有人说可能叫“潜鲨”、“迅鲨”或者“雷鲨”。 听着都挺带劲,感觉符合隐形舰载机那种暗中出击、快速打击的特质。
为啥海军和空军的命名风格不一样? 可能因为作战环境不同吧。 空军在广阔天空,用“龙”这种神话生物象征力量和威严;海军在深邃海洋,用“鲨”这种海洋霸主更贴切,凸显海上作战的凶猛和敏捷。
这海军版歼-35和空军版歼-35A,别看是一个机型,区别可不小。为了上航母,海军版歼-35的机翼能折叠,起落架更粗壮,像个举重杠铃,还多了尾钩用来挂拦阻索。 空军版歼-35A就直接去掉了折叠机构,省下的重量可能用来加大油箱或加装侧弹舱。
开起来感觉也不一样。 海军版歼-35用的是中央操纵杆,据说这样飞行员在航母起降时能操作得更精准。 空军版歼-35A则用了侧杆,这样座舱空间更宽松,飞行员更舒服,适合长时间空战。
连发动机的尾喷管看起来都有点不同。 海军版歼-35用的似乎是浅色喷管(有说是银色的),而空军版歼-35A用的是深色喷管(有说是黑色的)。 有猜测说可能用了不同的发动机,海军版也许用的是涡扇-21,空军版用的是涡扇-19,不过这个还没官方证实。
海军对歼-35的需求可能更紧迫些。 空军已经有歼-20了,但海军的三艘航母都等着更先进的舰载机来提升战斗力。 所以歼-35项目可能更优先保障海军型。
关于歼-35,国际上也有点声音。 比如俄罗斯有些人酸溜溜地说歼-35是抄袭美国F-35的,甚至名字“J-35”是抄瑞典老旧的“J-35”“龙”式战机。
其实稍微了解点航空知识就知道,隐身战机因为气动布局和隐身需求,外形上有些相似是正常的工程规律。 歼-35用的发动机、雷达、航电系统、隐身材料基本都是自己研发的。 说抄袭太简单化了。
至于名字,瑞典“J-35”的“J”是“Jet Fighter”的缩写,而中国“歼-35”的“歼”是拼音“Jian”的首字母,命名逻辑和语言体系完全不同。 数字“35”重合更多是巧合,谈不上抄袭。
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投入了大量研发,歼-35的上舰测试进展也比较快。
关于歼-35的名字,无论是空军的“云龙”还是海军可能的“蓝鲨”,其实都体现了中国军事装备命名上的文化思考传统延续。
空军用“龙”,海军用“鲨”,都是想通过名字体现装备的特点和军种的使命。 名字背后,是咱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