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色列的坦克轰隆隆碾过加沙的瓦砾堆,当空袭的硝烟把天空染成一片死灰,这个国家,好像正在被全世界拉黑。
超过六十个国家站出来齐声谴责,而七十六岁的内塔尼亚胡,却在一场政府会议上,给所有以色列人抛出了一个残酷的二选一。他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大家得做好准备,准备迎接长达数年的国际孤立。除了靠自己,以色列没别的路了。这话的分量,重得能压垮每一个人。它意味着,一千万人的命运,要和他这场政治豪赌,死死地绑在一起了。
全世界都在已读不回
以色列的装甲部队,正沿着拉希德路,一步步往加沙市中心逼近。可与此同时,从欧洲打来的电话,却肉眼可见地变少了。
柏林那边,德国总理朔尔茨大笔一挥,暂停向以色列出口任何可能用在加沙的军事装备。小到一个导弹配件,大到一个坦克零件,通通叫停。西班牙的动作更狠,不仅全面武器禁运,甚至连给以色列军队运油的船,都不许在自家港口停靠,扭头就把驻以大使给叫回国了。
数字是冰冷的,但它能让你最直接地感受到这场风暴有多猛。就那么一个晚上,将近七万名加沙平民,被迫拖家带口往南逃。很多人因为掏不出那高达1600美元的“过路费”,只能眼睁睁地被困在炮火里。
更让内塔尼亚胡头疼的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这次空前地团结了起来。超过六十个国家的代表,在多哈开了个紧急峰会,那份联合公报,字字句句都像刀子一样扎心。他们要求对以色列全面制裁,断掉所有军用物资,重新考虑彼此的外交关系。
铁拳头能硬多久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放出狠话,说以色列再这么搞下去,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首都,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更是直来直去,说以色列已经养成了“恐怖分子心态”。
最要命的,是有人提议,伊斯兰合作组织应该推动暂停以色列的联合国会员国资格。这在历史上,可是头一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出手了,宣布暂停对以色列的双边援助,中止双方贸易协定里的一些优惠条款。
这意味着以色列每年要损失两千多万欧元的拨款,他们引以为傲的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想进欧盟市场,就没那么容易了。
面对这四面楚歌的境地,内塔尼亚胡嘴里的“自力更生”,底气到底在哪?他画了个大饼,说要把以色列打造成“雅典和斯巴达的超级结合体”。一边是硅谷级别的科技创新,另一边是斯巴达式的全民皆兵。
这话也不全是吹牛。以色列国防部今年确实花大价钱,扶持本土军工企业生产重型航空弹药和关键原材料,就是为了少看别人脸色。梅卡瓦坦克的生产线,已经开始24小时连轴转了。
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搞的“箭-3”反导系统已经量产。部署在特拉维夫周边的“铁光束”激光防御系统,更是把单次拦截成本压到了吓人的3.5美元。以色列的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在全球军火市场上也是香饽饽。
内塔尼亚胡的财政部长跟着敲边鼓,把国内经济夸得天花乱坠,说股市强劲,通胀下降,一片大好。内塔尼亚胡自己也放话,说以色列股市是“全球最强劲的”。
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牛皮吹得再响,也盖不住现实的巴掌声。官方嘴里的欣欣向荣背后,是一份报告里写着的股市一度暴跌11%的尴尬。欧洲一搞禁运,以色列急需的精密电子元件就断供了,一些武器的生产线,只能被迫慢下来。
国内的高科技人才,因为巨大的薪资差距,正一波一波地往美国硅谷跑。一个曾经以高科技和全球化为荣的国家,现在却被逼着掉头往回走。这种硬生生的转型,到底是强身健体,还是自断经脉?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内塔尼亚胡之所以敢硬气地说“不怕孤立”,说白了,不是因为以色列自己有多能扛,而是因为他背后,还站着一个最重要的朋友——美国。
他几乎是把整个国家的外交筹码,全押在了华盛顿身上。放眼望去,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都准备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安理会天天喊话,要以色列解除封锁,恢复人道援助。
这景象,跟美国的态度一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华盛顿不仅没禁运,反而一船一船地输送武器。特朗普总统多次公开表态,力挺以色列,还警告别的国家别动制裁的歪心思。
当内塔尼亚胡成为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首位到访白宫的外国领导人时,这种特殊关系已经不言而喻。华盛顿一位高级别官员的到访,更是被外界看作是给以军的地面行动开了“绿灯”。
这位官员嘴上说着对以色列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悦”,但身体却很诚实,转头就批准了约120亿美元的军售,还亲自签了文件,加急交付一批价值40亿美元的武器。
可这种把国家安全,完完全全绑在唯一一个盟友身上的玩法,风险高得吓人。它让以色列的外交彻底失去了转圜的余地,就像一艘只认一个灯塔的船,万一哪天灯塔灭了,后果谁也担不起。
堡垒是从内部裂开的
内塔尼亚胡在外面表现得有多强硬,他在国内面临的裂痕,就有多深。他那套近乎偏执的强硬,正在以撕裂整个以色列社会为代价。
最先站出来反对的,恰恰是本该最支持他的人。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长和情报机构摩萨德的头头,都曾明确建议,不要鲁莽地对加沙城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他们担心得很具体:这么干,很可能会要了大约50名人质的命,还会让以军自己也死伤惨重。
精英层的担忧,很快就传到了社会上。反对派领袖拉皮德毫不留情地开炮,说眼下这孤立的局面,完全是内塔尼亚胡的失败政策搞出来的,会给国家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在特拉维夫的街头,成千上万的示威者用脚投票,他们高举着“先救人质再谈胜利”的标语。这句口号,无疑是对政府“战争第一”的直接打脸。
更棘手的是,内塔尼亚胡自己还官司缠身,他因为涉嫌受贿、欺诈被起诉,案子一直拖着没审。与此同时,老百姓的钱包却在缩水。过去一年,以色列谢克尔对美元已经贬值了6%左右,如果资本再外逃,进口成本只会更高,通货膨胀怕是压不住了。
结语
内塔尼亚胡似乎把孤立当成了一种“宿命”,但历史从来不会给任何国家预设一条死路。当一个政治家的豪赌,最后总要让普通老百姓来买单时,人们总会忍不住想问一句,这到底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他自己?
内塔尼亚胡的任期明年10月就要到期了,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时间窗口。一旦明年左翼赢得选举,加沙问题的走向,恐怕会彻底偏离他所设想的轨道。这场危机,不只是对以色列的考验,更是对所有现代国家治理的一声警钟。当军事的狂热压倒了理性的声音,当意识形态绑架了现实,再强大的“斯巴达”,也终将被历史的洪流吞没。真正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靠对抗和孤立得来的,而是源于妥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