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独家报道(胖部文)
最近刚刚结束的《生万物》引发了不少关于女性形象的讨论,特别是在播出过程中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回头看过去两年的剧集热话题,不难发现,大家对女性角色的表现越来越在意,尤其是那些关于女性互帮互助的情节,屡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剧里出现类似的桥段,也引发了一些新的担忧。
除了迎合观众情绪之外,这种所谓的国剧“新常态”实际上指向了一种更注重营销策略的整体布局。它强调通过制造话题、引发讨论来提升热度,借助热点事件或社会焦点来吸引注意力,从而塑造品牌形象和增加传播度。在女性互助的元素上,会不会演变成一种新的套路呢?恐怕有可能,但如果想避免让观众觉得重复、乏味甚至反感,就得在内容创新上下点功夫,加入更多新鲜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这种互助关系看起来更自然、更有共鸣,而不是仅仅成为噱头或套路。
群像和互助这两个话题,常常在很多作品里交织出现。群像,讲的就是一大帮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故事,但又因为某个共同的目标或事件聚到一起,形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互助呢,是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扶持、协作,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和支持。二者结合的话,往往能展现出一幅真实生动的人性画卷,让观众看到不同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团结。其实,这种设定也挺能引发共鸣的,让人觉得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剧版《生万物》在改编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就是对女性群像的塑造,比起原著增加了不少温暖的细节和人物的复杂情感。
不管是快要离开时还惦记着“对孩子们不够好”的绣绣娘,还是细心照料病中的绣绣、为她争辩的大脚娘,都有令人动容的人物亮点。特别是后者,在演员迟蓬的演绎下,表现得更加出彩,圈粉无数。
就算是立场与宁绣绣相反、在传统创作里偏偏走反派路线的费左氏,通过秦海璐的精彩演绎,也会让人感受到当家主母坚强背后隐藏的迷茫,那种在封建礼教压制下被束缚的自我,折射出角色的凄凉底蕴和注定的悲剧命运。
随着剧情逐步推进,苏苏、银子、露露等人物都展现出更加生动鲜明的性格。女性角色的塑造充满亲切感,成了这部剧的一大亮点。
要是在传统年代剧里,这些受辱出嫁的婆婆、替姐出嫁的苏苏,还有费左氏,基本上都会被视作和女主角天然对立的“反派”角色。但《生万物》以及近来不少剧里,在描写这些人物关系时,都偏向用去标签化的手法,没那么简单地给人贴标签。
比如说,《小巷人家》能火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描写黄玲和宋莹这对邻里姐妹,互相帮衬、共度难关。而邻居家的主妇以往多半是那种“长舌妇”的刻板印象;再看《六姊妹》,里面的七个母女,除了小妹长大后经常惹事之外,剧中其实没有太多姐妹间的冲突,主要还是她们一块儿应对外来的挑战。
制片人向通在搜狐娱乐分析时提到,这样的变化其实是对市场反应的一种回应。“过去常见的,比如恶婆婆、坏闺蜜这些角色,争议越来越多。其实观众并不完全反感这些类型,但如果像这样的人物变成套路,那么创作者对女性的刻画可能就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所以,为了不陷入这些所谓的“套路”,成为了创作者们的新习惯和常规选择。
剧本策划曹璐觉得,过去出现女性争斗的剧情,主要是因为当时为了迎合上一辈女性观众的口味,专门设计的内容。
基本上就是在制造紧张感。女性在家庭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其实为不同圈层的女性观众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共鸣空间;甚至像恶婆婆这种角色,往往被夸张地塑造,不光是让儿媳们发泄,也让年长一些的女性觉得自己比她们表现得更好,更有优越感——毕竟都是婆婆,我比她们强多了。
不过现在来看,这种代入感就不太灵了。曾经那种紧密而互动频繁的家庭关系,已经越来越少见。外界压力变大的时候,大家反倒更渴望一种理想化的温暖交流,所以,“女性互助”这个主题反而会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和点赞。
实际上,直到两年前的《烟火人家》以及《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母女之间的激烈冲突依然是创作中的主要内容。陈小艺和徐帆饰演的那两位“疯妈”,虽然展现出挺接地气的生活景象,也有一些评论说“让我联想到我和我妈吵架的场景”,但总体而言,对剧情的推动作用并不算太大。
两年过去,观众的声音也变了——他们更喜欢温暖的情感,而不是冲突和争斗,更希望看到互帮互助而不是彼此算计。如今的母女关系,不再是过去《烟火人家》里那种为了家庭争得你死我活的场景,而是像《雁回时》里的阮惜文(温峥嵘饰),愿意为女儿付出一切;或者像《180天重启计划》里的吴俪梅(吴越饰),虽然会吵闹,但始终相互支撑,共度难关。
现在的观众更期待剧集能帮他们编织梦想,而不是去探讨或再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曹璐说:“在这样的氛围下,大部分人物关系,特别是女性角色群像,在创作中都会显得更加温柔和柔和。”
现实确实挺难的,干嘛不试着让自己好受点呢?
在这种需要推动下,套路变得不可避免。
不光是剧集方面,到了综艺这个圈子里,女性相互帮衬的效果也比“撕X”更能赢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比方说《花儿与少年》这个系列,从《丝路季》开始,五位姐妹秦海璐、秦岚、辛芷蕾等组成的“北斗七行”,靠着明星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不仅让节目热度飙升,口碑也都相当不错;再到最新的“同心季”,那英、陈数、马思纯等都坦率直言,女性之间少了小动作,多了理解与包容,成了许多粉丝持续追看的主要原因。
这也说明了业内人士目前对市场偏向的一种“默契”。
通向表示,能引发讨论的东西其实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制造焦虑”,另一种则是“寻求共识”。他觉得,前者就更容易一些——比如嘉宾吵得“天翻地覆”,话题也就很快火起来。不过从过去两年的一些动态来看,这种黑红的方式虽然短期能提升节目的热度,但对那些制造矛盾的人来说,基本都不算好事。目前大家都习惯性地选择“寻求共识”,也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治愈氛围。
再细看一下,对女性形象怎么塑造的关注,也是因为近些年来,女性独立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热,引起了更广泛的讨论。
剧宣人员灿灿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相关话题有不同层次的认同感,遇到类似情节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另一方面,哪怕是为了规避争议点,在塑造类似角色时也会偏向强调‘女性友好’,力求少踩雷,避免陷入争议的陷阱。”
这样的创作走向,现如今已经不局限于现实题材剧,开始逐步扩展到古装剧等流量热点题材,还发展出一种专门制造话题的营销策略。
今年的作品里啊,除了像《六姊妹》《生万物》这些年代和家庭题材的剧之外,还有《利剑·玫瑰》这样的打拐题材,特别强调女警救援被拐女性的互助 Meanwhile,女性探案题材的古装剧,比如《掌心》《朝雪录》之类,也会涉及女性受到侵害的案件,类似的话题传播也时不时会出现。
不过,在这份常态化的过程中,实际上也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塑造女性群像这个环节,门槛挺高的,创作起来也挺有挑战;二是,随着类似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可能会不会形成一套新的内容套路?
其实,从上面那些作品也能看出,单靠类似的创作手段未必能让话题传得特别火。正如向通说的:“现在的观众对剧情挺挑剔的,靠一个戏码就能炒热话题的日子早就过去了,要没有搞好人物塑造,说那些像‘包饺子’这种口号式的女性互助剧情,反倒可能把口碑搞砸。”
他还提到:“要是剧本本身挺好的,人物关系合理,这样的女性互助的话题反倒能成为一个亮点加分点。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通常制作方都会有这方面的要求,至少尽量避免出现女性之间恶意争斗的情节。”
现在这个环境里,女性互助的情节在创作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实在也算是个大势所趋啦。
想要避免陷入俗套,得多花点心思在剧情的细节上,别老用那些老套的桥段,要试着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或出乎意料的小转折,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还有,人物的性格塑造得自然点,别太刻板,真实一点,读者才能感受到那份新鲜感。有时候,换个角度讲故事,也能带来不同的感觉,避免千篇一律的感觉。总之,保持创新的意识和细腻的描写,就能远离套路啦。
女士视角的新篇章
说实话,关于女性话题的内容啊,通常得让从业者格外留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灿灿说啊,现如今大部分时候,定宣传话题时会尽量围绕女性自己展开,话题不会搞得太宽泛:“有时候甚至会避开‘女性’这个关键词;这样的营销要是用得太过头,反而会让路人觉得反感。”
之前在《浪浪山小妖怪》路演时也遇过类似的争议,影视宣传一般会尽量避免陷入这类话题的焦点。到创作方面,抓住这个题材的红利其实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曹璐说:“怎么让女性观众有共鸣呢?去年行业里提得最多的就是大女主,想让女主角尽量独立,能开拓自己的事业,不管是复仇、经商还是当女将军,最终都绕不开谈恋爱的部分,可那感觉就不够飘了。今年呢,我们会更强调‘互助’,呈现更多贴近生活的场景,鼓励彼此间相互扶持。”
正如之前提到的,要塑造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女性互助关系,其实挺难的。你得给她们充分的动力,这个人物不能是无缘无故就变得特别好,观众得相信她,才会跟着你的故事走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女性题材变成了套路,要让这套套路真正发挥作用,门槛也挺高的。曹璐这样说。
向通还补充说,具备对女性角色进行深入洞察和精彩表现的能力,绝对是未来影视创作不能忽视的一门必修课。
以前影视行业主要还是男士占主导地位,很多套路和所谓的经验也都带着男性的思维印记。面对这十几年来市场的快速变迁,老一套的想法得彻底丢掉。要想不空喊口号,也不走极端,现在能创造出让女性有共鸣的普世角色,依然是个少数。
关于女性题材的创作,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成熟。不过啊,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避免将来出现“女性 no 坏人”这样的问题,毕竟这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麻烦。
我觉得啊,如果接下来有作品纯粹把反派设成“全男班”,这样在平台上也不好过关。理想的情况是,即使女性中出现反面角色,只要不弄得太刻板,能让观众看出这些令人恨的人其实也有可怜的地方,这样的戏反而会更精彩些。曹璐是这么看的。
如今,已经出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逐渐引发观众的共鸣。比如,《生万物》里的宁绣绣、费左氏、大脚娘,或者更早一些的《雁回时》里的阮惜文,以及《小巷人家》里的黄玲和宋莹,都展现出行业在女性叙事方面日益成熟的趋势。
向通说过:“能够让男性也认可的女性叙事,核心一定是人性,这或许是未来创作中最值得突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