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外资30亿“抄底”中国房地产!楼市真见底还是外资割韭菜?
发布日期:2025-07-30 09:48:46 点击次数:121

外资30亿"抄底"中国房地产!楼市真见底还是外资割韭菜?真相扎心了

【导语】当国内房企还在为去库存焦头烂额时,国际资本已悄然启动"扫货"模式。近日,全球资管巨头施罗德资本携30亿巨资杀入长三角核心城市,这场跨国资本与本土房企的联姻背后,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

一、外资抄底真相: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这场看似普通的战略合作,实则暗藏玄机。施罗德资本与西子国际的联手,让人不禁想起一年前的那笔"赔本买卖"。2024年8月,施罗德资本将上海静徕坊项目以10亿元贱卖给西子国际,如今转身又与其组建30亿基金,这种"低买高卖"的操作令人玩味。更耐人寻味的是,静徕坊项目在过去20年里五易其主,每次转手都伴随着巨额差价,这次会否重演资本击鼓传花的戏码?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此番动作恰逢政策松绑。外汇管理局新规解除了外资购买非住宅类房产的限制,相当于为国际资本打开了政策"绿灯"。戴德梁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大宗物业交易额虽同比下降,但外资参与度显著提升,像泰禾大厦这类法拍资产竟以不足半价成交,外资显然在押注资产价格触底反弹。

二、30亿基金背后的三重博弈

施罗德资本与西子国际的30亿基金看似豪掷千金,实则暗含多重利益考量:

1. 地段争夺战:核心资产成避风港基金瞄准长三角核心城市写字楼与消费基建,本质是争夺稀缺地段资源。以上海为例,静安大宁商圈空置率不足5%,租金回报率稳定在4%以上,远超住宅市场。这类"硬通货"资产抗周期性强,符合外资追求稳定收益的特性。

2. 政策套利窗口期当前国内房企普遍面临流动性危机,不少优质资产被迫低价抛售。外资趁机以"白衣骑士"姿态入场,既能获取优质资产,又能享受政策红利。例如消费类REITs试点扩容,为商业地产退出提供了新通道。

3. 本土化棋局施罗德资本深耕中国21年,深谙本土市场规则。此次与制造业起家的西子国际合作,正是看中其强大的政商资源和改造能力。类似的操作在广州太古汇、北京颐堤港等项目已有成功先例,外资+本土团队的组合往往能实现1+1>2的效果。

三、警惕资本狂欢下的三大陷阱

尽管外资抄底赚足眼球,但普通投资者需擦亮双眼:

1. 抄底or站岗?当前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空置率普遍超过20%,部分二线城市更是高达40%。看似便宜的资产可能暗藏租户流失、运营成本高企等风险。2021年黑石收购SOHO中国遇阻,正是低估了中国商业地产变局的典型案例。

2. 政策蜜月期有多久?外资此轮布局高度依赖政策窗口期。一旦国内经济复苏超预期,调控政策可能再度收紧。参考2015年险资举牌潮,当监管靴子落地时,资本往往迅速撤离。

3. 概念炒作风险消费类基建被包装成新风口,但实际运营难度极大。某外资基金去年收购的社区商业项目,因业态同质化严重,开业三年出租率仍不足60%。投资者需警惕"消费升级"概念下的估值泡沫。

四、楼市变局启示录

这场外资抄底大戏,折射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层变革:

1. 去散户化加速随着REITs等金融工具普及,房地产投资门槛抬高,散户逐渐边缘化。未来市场将由机构主导,个人投资者需转向REITs等间接投资渠道。

2. 城市分化白热化长三角、大湾区核心城市凭借产业基础,持续吸引资本流入。而中西部三四线城市恐陷入"越跌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抄底需慎之又慎。

3. 新商业模式崛起存量资产改造、产业园区运营等轻资产模式渐成主流。像万达转型轻资产、大悦城发力城市更新,都预示着行业拐点的到来。

【结语】外资30亿抄底中国房地产,到底是慧眼识珠还是火中取栗?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真正的抄底不是买在最便宜的时候,而是在看清趋势之后敢于出手。"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盲目跟风外资动向,不如关注政策导向与城市发展脉络,在结构性机会中寻找确定性。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活下来比赌运气更重要。

#跃见20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