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再次透支国产游戏的信用值
早上有个新闻,称国产游戏《明末:渊虚之羽》正式上线,引得一众玩家欢呼雀跃。国内平台和各大游戏媒体都在齐声呐喊,B站的UP主们更是集体背书,好评如潮似乎预示着中国游戏产业即将迎来新巅峰。且慢,别急着给它上香,麻烦打开Steam商店仔细看看:24%多半差评,不到几个小时直接蒸发成13%,差评如潮。你要说Steam用户偏见,咱也见怪不怪。但恐怕要感谢Steam尚未沦为“自来水灌分”温床,否则舆论再想回滚,可太难了。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其实很简单,国产游戏一贯的毛病再次爆发。首先,优化扑街,连本地电脑都跑得七荤八素。开服BUG满天飞,豪华版承诺的福利迟迟不见踪影。至于剧情上的烂尾和争议,等玩家通关多了,还不知引发多少腥风血雨。最骚操作还属价格策略:上线当天,外服降价,国服高价。昔日“肥水不流外人田”,今日直接“杀熟”,国人反成韭菜。国内玩家自嘲:打工人辛苦攒钱支持国产,玩到最后被一刀宰,讽刺不讽刺?
有些观众实在看不懂,为什么明明是中国团队开发,自家玩家还要多掏钱?运营方其实不傻,人家很懂“信息差”生意。海外缺乏吹捧,媒体评价一般,老外兴趣不足,怎么办?降价冲销量。至于国区嘛,国内媒体和KOL早安排妥当,一水好评铺上天,要想不信邪都难。你以为在信息爆炸时代这些操作不会被捅破?运营方当然知道,但还是那句话:“我有舆论阵地你能奈我何?”只要自家的传播矩阵能形成闭环,想要玩家闭眼买单似乎不是问题。
亲身体验后你会明白,明末到底值不值国区高价。光媒体KOL轮番轰炸,问题还能捂多久?实际上,B站不光推的最猛,还是游戏的联合发行方,连平台都说自己的产品好,你还指望“公正中立”?到了B站,正面内容漫天飞,负面几乎零容忍。B站这次无疑是想试试平台的“带货效应”有多强——究竟是玩家有主见,还是平台说什么就买什么?这场实验很快见分晓。
当然,如果最终销量高歌猛进,那说明我错了,玩家确实是平台的韭菜,B站真能一呼百应。可我更相信,大多数玩家具备基本判断力——玩过游戏的,清楚它优缺点:基础玩法可圈可点,缺陷同样不容忽视。打9分、10分肯定虚高,七八分差不多,不必魔化也不必神化。
这里还要强调一句:媒体只会推高预期,却不会真帮产品进步。如今的国产游戏,动辄夸成“3A神作”,每次都想“弯道超车”,可换来的却往往是信任的崩塌。资本只盯着短期利益,把所有期望都摞成高塔,真正的成长空间反倒被压缩。本来依靠玩家和社区反馈做长线运营,并不丢人。非要一口吃成胖子,最后累死的不仅是制作组,更是被砍了韭菜的钱包。
媒体的嘴,吃谁的饭说谁的话。国产游戏吹捧成风,都以为抓住了第二个黑神话,谁知到最后“自来水”变“臭水沟”。全球的游戏媒体也大多半截进土里,哪里还有什么公信力?你问如何让游戏媒体重新伟大?连他们自己都没答案。我唯一的建议就是:果断取关那些让你不爽的号,别让自己的情绪被他们交易。咱们需要的不是“统一思想、集体高潮”,而是自由的选择权和独立判断力。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句:如果失去了批评的空间,那些泛滥的赞美不过是废话。国产游戏想进步,靠媒体拼命灌输“你值得更好”全无用,靠自己打磨体验,才是真正的王道。被口碑反噬一次两次,全行业的信用又透支了,不知下一轮“全民热血”骗局会哪天卷土重来。这不是“明末”的锅,是整个行业和时代的缩影。
成长不是靠吹出来的,瞄着顶峰最容易摔得最狠。历史也告诉我们,没人能靠一次风口走遍天下。明天还有多少国产游戏,下场怎样,你猜?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