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普京发出50天停火通牒,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100%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买家。 印度石油部长普里第一时间表态“完全不担心”,宣称印度拥有40家替代供应商,随时可放弃俄油。 巴西、土耳其等国也被预测可能跟随美国步伐。
但中国不会效仿印度。 7月18日,乌克兰历史学家兼外交官贝泽莫提尼明确断言:中国不可能切断与俄罗斯的石油和经济联系。
第一个原因:俄罗斯已成了中国的“小兄弟”
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024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1.0847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6%,俄罗斯稳居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 同时,俄罗斯对华管道天然气供应量达31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出口860万吨。 能源贸易占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的34.3%,成为两国贸易的“压舱石”。
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公开强调,俄罗斯是“中国最可靠、最亲密的能源供应伙伴”。 这种亲密关系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失去欧洲市场后,俄罗斯40%以上的原油出口依赖中国市场消化。 贝泽莫提尼直言:“俄罗斯用任何办法都不会让对华石油出口中断,因为他们离不开中国”。
第二个原因:中俄已筑起“反制裁盾牌”
当印度依赖海运油轮购买打折俄油时,中俄已建成陆上能源动脉网。 中俄原油管道累计输油量超1亿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2024年输气量达310亿立方米,单日供气量甚至超过协议规定33%。 这些管道不受海运制裁影响,确保能源运输畅通。
金融层面,中俄95%的贸易以人民币或卢布结算。 乌克兰专家特别指出,金砖国家内部已构建独立支付系统——新开发银行(NDB)和指定货币结算机制,能有效规避美元制裁。 2023年,中俄油气贸易本币结算比例达40%,人民币与卢布直接兑换量激增300%。
第三个原因:美国不敢对中国动真格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看似强硬,但实际执行面临三重制约。 其一,50天期限(9月初到期)恰逢中美关系改善窗口期,制裁可能破坏双方经贸对话成果。 其二,中国拥有对等反制手段。 若美国对能源加征100%关税,中国可限制稀土出口、收紧美企市场准入,直接冲击美国制造业。 其三,美国参议院已主动将制裁讨论推迟至秋季,被外界视为留出谈判空间。
中印差异:战略绑定 vs 机会主义
印度的“灵活转向”源于其能源合作缺乏深度绑定。 印度没有与俄罗斯签订长期管道合约,主要依靠海运进口折扣原油。 2025年1月美国制裁143艘俄油轮后,印度运输成本飙升,被迫加速转向中东、美国原油。
反观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已延伸至全产业链。 在传统油气领域,中俄共同运营亚马尔LNG项目,中国装备制造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5%,带动超50亿美元设备出口。 在核能领域,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和徐大堡核电站3、4号机组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376亿千瓦时。 在化工领域,中俄共建的阿穆尔天然气化工综合体已完成27%建设进度,投产后将年产230万吨聚乙烯。
地缘博弈中的真实立场
俄罗斯正加速能源东移战略,计划合并三大油企(Rosneft、Gazprom Neft、Lukoil)以抗衡制裁,目标成为全球第二大产油国。 美国前官员则私下质疑:如何精准识别俄油买家? 高关税可能推升全球油价,反而加剧美国通胀。
乌克兰专家虽呼吁切断俄罗斯资金链,但也不得不承认:中俄能源纽带是一套“无法破解的系统”。
#图文打卡计划#